於是第二天,秦浩就在高台的位置上立了一個碩大的石碑,上書五個大字:慷慨赴國難,落款李承乾。
而石碑的另一面,看起來應該是一個名單,上面第一行堂而皇之的書寫著:河東薛氏,捐三萬貫。河東裴氏,捐兩萬貫。
眾人一看,這是幾個意思?
很快大家就明白了,太子這一手堪稱釜底抽薪啊,那些自詡名門望族的門閥世家,如果這塊大石碑上沒有你的名字,那你就等著挨罵吧。
在古代,沒有什麼是比名聲更重要的,世家大族為了一個好名聲可以不惜一切,可往往千年積累的名聲要散的話卻不過是三兩年的功夫。
這特麼不是要錢,這是要命啊!捐多的長臉,捐少的沒臉,看起來這石碑恐怕得立個百八十年的,這要是榜上無名,還如何面對列祖列宗了?
於是乎,本來就砸鍋賣鐵的各家門閥乾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寧可尿尿出血,不能榜上無名。
最後,李承乾收到捐款足有八十萬貫之多,當這筆錢放在魏徵眼前的時候魏徵都傻了。
立一座碑而已,就這麼賺錢麼?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古時候無數鄉紳都會花錢給自己買個綠豆大的小爵位啥的,人活一世不就是為了個面子麼,還有什麼能比在這碑文上留名更有面子的事?花點錢就花點錢吧,畢竟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了,秦浩對這幫門閥們的心思猜的很透。
當然了,這些錢畢竟是捐來賑災的,最後自然也全都變成了糧食進了災民的腰包,而這一秀真正將名聲賺到天上去的自然便是李承乾了,經過這兩個月不停地作秀,他的名聲本來就很好,這下更是如日中天了。
魏徵和于志寧他們當然也知道秦浩幫著李承乾作秀的事,不管是支持也好,不贊成也罷,儲君做這種事他們是不方便插嘴插手的,這是最基本的人臣之道,甚至如果不是李承乾年紀太小連他也不太方便做的這麼大張旗鼓。
本以為,搞了這麼個立碑籌款,應該可以給這幾個月的大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吧。
呵呵,他們倆還是太單純了些,這才哪到哪啊,用秦浩的話說,現在才是表演真正技術的時候。
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高台便造好了,魏徵都幾乎以為所謂的高台乞雪只是個噱頭,結果這高台居然真的就這麼造好了。
這高台用料並不如何考究,做的也並不如何精細,除了邊角處和台階兩側綁著絲綢以外並沒有什麼地方耗錢,而絲綢大可以完事之後收回來,因此建造的成本其實並不算太高,不過就是個木頭架子罷了。
但關鍵是,這特麼高台真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