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他的鞭子沒抽錯,慈不掌兵。」
過一會,許傑突然道:「我想回長安了,至少在左武衛,不用把刀對準自己人。」
「嗯,我也想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召秦浩回京
長安城,太極殿。
李世民背著手,龍行虎步的從後殿中出來,神態自若,對著恭候在此的一眾宰相隨手扔了個摺子道:「議一議吧,這事打算怎麼辦。」
這奏章是從中書省來的,又沒過什麼保密渠道,這些宰相們哪裡還用看,都知道南邊出了大事,一個個低著頭誰也不願意先開口,唯恐說錯了話惹聖上不快。
四千人,說殺就殺了,河間王當真是寶刀不老,這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只是殺人容易善後難,怎麼處理李孝恭成了讓他們頭疼的第一大事。
說什麼李子通餘孽純屬是扯淡,估計連村婦都糊弄不了,可秉公處置?就連魏徵都不敢說這個話,李孝恭不但是宗室王爺,而且還是曾經的兵馬大元帥,這幾年閉門吃喝玩樂大家也都看在眼裡,這特麼要是依法處置的話不亞於將天給捅個窟窿。
更何況這件事又關係到青幫改革和轉型,秦浩為了補償百姓損失號召著全青幫的堂主散盡家財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此時正是他們褲腰帶最緊的時候,他們也不好苛責。
再加上李世民最喜愛的兒子李泰也牽扯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下,誰敢亂說什麼,聖心獨斷得了唄,您都多餘這麼一問。
其實在眾人心裡,多多少少都有一本帳,死四千人就能把鹽田順利的圈起來,在眾人心裡這也是值得的,李孝恭他們這麼處置也並沒有什麼錯,換了他們在那個位置十之也得這麼幹,但這話卻不能瞎說,否則要是記在史書里指不定留下個怎麼樣的破名聲呢。
他們不能說,李世民就更不能說了啊,你們這幫大臣怕在史書上留下草菅人命的事跡,特麼的朕就不怕了?朕都當上皇帝了每天還這麼玩命工作圖什麼,不就是圖一點青史上的名聲麼。
於是一時間,好像所有人都聾了似的,場面老尷尬了。
好在這一切早就在李孝恭的預料之中,就在一屋子大佬發愁的時候,他那摺子便像及時雨一樣的過來了,李世民事先知會過,一旦有李孝恭的消息第一時間送到御前。
摺子的內容很簡單,請罪而已。人家現在已經動身回京了,同時也實話實說了這次暴民事件的前因後果,表示回京之日人家直奔御史台聽憑發落,也算是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