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烈的目光落到廳側,那裡有兩塊新制的堪輿圖,一為青州,一為中州。
「得狄其野,吾之幸也。」
第13章 一戰襲溪瓦
荊州邊境。
楚軍急行匆匆而過,帶起連綿不絕的沙塵,楚地以民風慓悍著稱,但面對刀利兵強的楚顧大軍,他們既尊且畏,馬蹄軍號又使百姓們好奇,遠遠站在道旁,目送楚顧軍旗。
這一支楚軍浩浩蕩蕩,打前哨的是顧烈給狄其野配的五萬精兵,跟後的是祝北河率領的王師第三軍,押著輜重糧草。
待得軍旗遠去,百姓才說笑起來,大娘大嫂們說起方才騎著大黑馬的鐵甲將軍,長得真一表人才,不知婚配了不曾。
百姓們操心狄其野的終身大事,狄其野帳下的左右都督、虎豹狼騎校督也在琢磨他們這個「神兵天降」的狄將軍。
楚軍編制統一,每位大將軍自領的精兵,不論兵力總數多少,都分為兩部分:主力軍與衝鋒軍。
主力軍,由左都督和右都督管轄;衝鋒軍,分為長槍、豹騎和狼騎,各有一名校督管轄。
這五位,就是狄其野的直隸部下。
顧烈給狄其野挑的這五位直隸部下,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也都是心高氣傲的刺頭。而且各個都有來歷。
左都督是姜家後輩,姜揚的堂弟;右都督是信州降將,和敖戈沾著遠親;虎豹狼騎三位校督都是楚王家臣之後,是下一輩中的佼佼者。
發兵那日,楚軍眾將私底下開玩笑,都說主公給狄小哥造了支少爺軍。
自古以來,最難管的兵,不是流民盲暴,而是少爺兵,何況是這在亂世中足以媲美羽林太子軍的五個大少爺。
這五位大少來頭不小是其次,最關鍵的是,他們各個都是一步步穩紮穩打,跟著顧烈打了五年爭霸生死戰掙出的軍功。
有身份,還有能力,難免心懷自持,眼高於頂。
狄其野這個空降將軍,要他們立刻心服口服,談何容易。
狄其野對待他們,若是厲聲厲色,難免顯得色厲內荏,不能讓他們服氣;若是和顏悅色,又容易像是心存討好,讓他們瞧不起。
所以說,硬的不行,軟的也不行,少爺兵的難帶之處,就在這裡。
狄其野就乾脆來了個冷處理,帶著楚軍悶頭急行軍,整整三日,除了必要命令,一句多餘話都沒說,一副高深莫測、運籌帷幄的模樣。
而且傳令時,狄其野對他們皆以職位相稱,「右都督」「狼騎校督」諸如此類,讓他們懷疑狄其野是不是壓根不記名字。
不管是論資排輩,還是掂量出身關係,按照常理,不說討好,只說尋常將帥往來,也應該是狄其野主動與他們交好才是。
五位大少被他這麼一冷,心底不是沒有想法。
然而狄其野沒有動作,一心趕路,他們也不能輕舉妄動。
小動作沒有,小心思還是有的。
尤其是在莫名受了冷遇的情況下,他們可都等著看狄其野的笑話。
狄其野在主公面前吹下「三戰定青州」的牛皮,現在怕不是沒本事露了怯,心裡發虛,所以除了慌忙趕路,什麼都不會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