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此人,直接殺了反而便宜他了。」趙匡胤心中湧起了無限殺意, 若是秦檜此時就在他眼前,說不得他直接一棍子下去了。皇帝直接錘殺大臣的事, 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吧?趙匡胤寧願背上個暴戾的名聲, 也不想大宋遺臭萬年。
【岳飛死後, 如同于謙一般,也被抄了家,而二人在這裡也出奇地相似,家中並未抄出什麼巨額銀錢, 朝廷將岳飛的房屋田地等家資全部折算後,價值堪堪一千多兩, 相當於為冤殺岳飛出了一份力的張俊家一個「沒奈何」①。】
【世人都說,當你被冤枉的時候,最了解你被冤枉得多厲害的人,就是冤枉你的人。趙構秦檜之於岳飛便是如此,他們比岳飛還深知岳飛的冤枉。而且以當時岳飛的清名與民間的威望,這君臣二人也猜得到,即便是精心羅織了罪名,也無法說服天下人,還可能會引起許多人的逆反,可他們依舊對岳飛下手了,這是為什麼?】
【當一件事的風險很大,但了解情況的人依舊願意以身犯險的時候,說明事成之後的收益,比付出的要大得多。對於趙構來說,岳飛一死,便無人能將軍中與民間的抗金意願凝聚成一股力量,意味著抗金的一面大旗被他砍倒,他就能順利與金媾和;對於秦檜來說,促成宋金媾和,才能保證他的權勢與富貴,宋金關係需要他從中回寰調和的時候,他自己的權力才會最大,皇帝才會最為倚重他,離不開他。這二人都是因個人利益而冤殺岳飛,而不是為了家國利益。這裡,便讓人不得不想起于謙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趙構便是犯了一樣的錯誤:社稷為輕君為重,他把自己和皇位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要。】
冤殺岳飛一事,眾帝王心中都十分清楚,雖操行之人是秦檜,但主使是趙構這個昏君,就如同于謙的冤死一樣,都是死在昏君手裡。而這兩個昏君對一心為國的大臣下手,也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越發地說明了,當皇帝的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眼界僅局限於自己和皇位。
【自岳飛冤死後,猜測是金要求宋殺岳飛的聲音,一直紛紛揚揚從未斷過。畢竟在抗金一事中,岳飛的戰績或許不是最大的,但從金軍流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一事來看,金人頗為畏懼岳飛能調動的力量。但如今也沒有可靠史料證明,金人曾明確說讓宋殺了岳飛,否則不議和。但同時,也沒有明確史料證明,趙構曾明確授意秦檜殺岳飛。】
【依照主播個人的觀點,咱們不能像秦檜那般直接用『莫須有』來定罪,但咱們可以從邏輯上推導。若無趙構的態度支持,張俊這位當時位列「中興四將」之首的大將,怎可能輕易受秦檜挑撥驅使?若只因私人原因,張俊就敢在「謀反案」中插一腳,他的腦子也支撐不了他做到中興四將之首;另有王貴王俊這兩個岳飛手底下的部將,在和上司岳飛無冤無仇的情況下,秦檜這等文臣更是驅使不了……要編織出那樣一張一環套一環的罪名網,需要調動的朝中資源,非秦檜一屆才上任不到一年的左相能做到的。至於金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倡議,便是秦檜在金的主人第一個提出的,若說秦檜和金私底下沒貓膩不可能,但也不能直接說秦檜是金的奸細,只能說他們剛好利益一致。】
【岳飛的死因,正是他立身於世的根基——愛國報國。而他的愛國,與皇帝的利益衝突,和姦相的利益衝突,更和敵人金國的利益衝突,所以三股勢力聯合絞殺了他。若宋金和談是一股逆流,岳飛便是那阻擊逆流的一顆頑石。在那種環境和情形下,岳飛那樣一個正常的愛國良將,反而成了一個異數,可以說,他是因為太正常太高風亮節,才與那樣的泥淖深淵格格不入。】
說到這裡,各位帝王也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無力,哪怕他們貴為明君,也難以想到身處岳飛的處境時,要如何順利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