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們聽得心裡很不是滋味。
反倒是韓世忠安撫眾人說:「倒也不必悲傷,我也只是那麼一說。後人為本朝寫史時,我也能占得一席之地,位列名將片,為百年千年後的後人所知,也心滿意足啦!到時候諸位的名字,可不得也被記上一筆?」
如此一說,反而更加悲傷了是怎麼回事。
趙匡胤此時在點兵點將,中興四將里,劉光世已經病逝,韓世忠確實上了年紀,趙匡胤知道他肯定是有戰死沙場的決心,可作為君主的趙匡胤,如何捨得為宋戎馬一生的老將身死?便也不敢將大軍主將的重任交予他。張俊在這幾年的軍改中,已經被趙匡胤有意識地冷落和排擠,此人心性與軍改後的軍風不太符合,也不敢讓他領太多兵。
所以,中興四將只剩下一個岳飛,一片赤誠之心報國,又正當四十出頭的壯年,委以重任最合適不過。
趙匡胤很快將名單擬了出來,他自己作為此次北伐主將,而岳飛則為副將,韓世忠與張俊等人也能隨軍打仗,不過軍銜與地位、所能調動的兵馬不如岳飛多。
此等安排一出,也有人不滿,但無人敢指摘,畢竟從軍功從年紀等各角度來說,岳飛確實是最適合的。
糧草武器準備完畢,軍隊集結完成,趙匡胤再次穿上了鎧甲,拿著工部打造出來的盤龍棍,一躍便飛身上馬。
三四年過去,再也沒有人對皇帝的領兵作戰能力有質疑了。
風吹戰旗獵獵作響,戰馬奔騰地動山搖。
很快宋軍就行軍到了宋金對峙之處,金人早已收到了消息,在此等候迎戰。
金人本覺得,宋軍雖日益強大,可到底打了那麼多年,還是有些了解的。
可看到這回氣勢洶洶殺來的宋軍,頓時感覺以前宋軍真是小打小鬧了,這次才是真正的全軍出動啊!以前打來打去還是保留了實力的。
金人想的沒錯,這三年裡,趙匡胤一直把和金人對戰當成是練兵的一種方式,募集的新兵,在營中練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和其他宋軍對戰,這樣操練幾個月後,就會被派到與金人對戰的前線來。
如此打磨了三年,此次北伐的宋軍,可以說是人人都殺過金人,都在戰場上見識過金人。所以再對金人全面開戰時,沒人畏戰怯戰,人人都如龍如虎。
此次宋軍精銳盡出,士氣高漲,金人雖陳兵幾十萬以擋,卻擋不住宋軍勢如破竹的攻打,很快南邊許多城鎮都落入了宋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