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看歷史, 都能夠明顯感覺到,李旦是真的不想當這個皇帝了。太平公主一說太子可能會謀反,李旦第一反應就是,幹嘛要讓太子主動來拿?我給他送過去不久好了?這一操作, 屬實讓太平公主也懵逼了,畢竟看多了人人都想當皇帝的事, 突然冒出李旦這樣一個清純不做作的,誰都會無語到。但太平公主很快也反應過來了,她勸李旦保留部分權利,其中三品以上官員任免權、重大刑獄事務決斷權、軍政要務決定權,這些核心權力,還是由李旦掌握。而且李旦每隔五天在太極殿上一次朝,依舊稱孤道寡;李隆基呢,只能自稱予,而且在武德殿上朝,他發布不的命令為制和敕……】
【不管是這些形制上的規矩,還是實質上的權力,都表明李隆基即便是登基了,還只是一個「副皇帝」,最重要的大權還未到手,規矩形制上也要低一等。如此一來,大唐王朝就形成了「二龍一鳳」同時掌權的局面。要問李旦為何聽了太平公主的,沒有直接把重要權力全部交給李隆基,估計李旦也有自己的顧慮。他把權力交出去了,李隆基就一定接得住嗎?雖然他在「唐隆之變」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太平公主也沒少花力氣,而且太平公主的手腕能力,李旦應該十分清楚。對於李旦來說,太平公主就像一個小武則天,霸道強勢。】
【估計李旦也擔心,如果真把權力全交給兒子了,兒子沒掌握住的話,可能會旁落到太平公主手裡,到時候朝廷恐怕又是一陣血雨腥風。所以他先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等待兒子積蓄力量,成長起來。李旦這也是為了李唐江山的安穩著想,但也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局勢,更加劍拔弩張。】
【李旦也沒想到,李隆基可比他想像的要厲害得多的。當時的情況是,朝中的七位宰相,有五個是站在太平公主那一邊的,另外還有左右羽林軍兩個將軍以及金吾衛的將軍,也願意幫助太平公主推翻李隆基。太平公主是文武勢力都有,在朝中算得上是一呼百應。李隆基在探聽到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和南衙兵從南北兩面起兵奪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
趙匡胤突然有所悟道:「這權力分的太過,果然不行。」
底下的權力分的太過,就會使得人敷衍塞責,而皇權若是分成了三份,估計也沒好到哪裡去吧?皇權上倒是不會敷衍塞責,但是權力的爭奪會更加恐怖,會讓朝堂更加不穩。
總之,權力不能分太開!
朱元璋也有所感觸:「這皇家裡,沒有有才能的後輩不行,但是多了也不行。人才凋零就沒人能接住這個重擔,多了又會發生權力鬥爭。」
他之前一直捧朱標這個太子,本來有那樣一個繼承人,他即便是自己百年了,也能含笑而終,可天不測風雲,朱標早逝,若不是還有朱棣這樣一個替補,大明江山要如何還真說不好呢。
朱元璋摸著下巴上的鬍子,糾結這個繼承人班底要有多少個人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