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朝之所有能有此成就,原因也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來看。天時上,前有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和武皇三代明君主政,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整體上朝局穩定,政治清明。中原地區,從西晉滅亡以後,就一直處在了動亂和戰火中,幾百年後的隋好不容易將四分五裂的中華大地統一,卻又出了隋煬帝楊廣那樣一個暴君。這幾百年裡,經濟、社會結構、百姓民生都被破壞得極為嚴重。唐從隋手中接過這樣一個爛攤子後,也是因為出了李世民這樣一個天選皇帝,才迅速地穩定了局面,讓民生凋敝、百業不興的國家,重新煥發出了生機。有了近百年的積累,李隆基才有厚積薄發的時機。】
【地利上,整個國家形成了大一統,這就為國家興盛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要知道,大國強國的基石,就是廣袤且統一的國土,唯有國土面積足夠廣大,才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來供國家發展,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勞動力。這一點,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和平年代都一樣。廣袤的國土在戰爭中能夠提供足夠的戰略縱深,為長期戰提供現實基礎,這也是為何二戰中,我們不用懼怕敗給日本,蘇聯也不怕敗給德國的原因。】
【人和這個條件,就主要由李隆基創造了。首先是任用能臣良才,前面提過的姚崇、宋璟、張說等良相,都是李隆基看中並提拔的。而且李隆基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他知人善任,當在任的官員,已經不適宜當下的情況是,他便會及時換上適合的人才。其次,李隆基也著手進行了軍改,府兵制被均田制破壞得厲害後,他便開始推行募兵制。極大地提升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在這樣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國家統一的大環境下,物質基礎得到滿足後,人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得以發揮,這不僅是體現在詩詞文學、陶瓷、書畫等藝術的發展上,也體現在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使用上。】
一席話,最讓帝王們意外的是,皇帝只存在了兩千多年。
在他們的心裡,皇帝肯定是千千萬萬代下去的,王朝可能會更換疊代,但肯定是有人要坐天下的。
嬴政聽完唐朝成為盛世巔峰的原因,微微嘆氣,他就知道,偉大的事業,是需要時間去完成的,可恨人生在世,僅能活幾十年,那遠大宏偉的志向,無法在一人手中完成。
劉徹聽到天幕說,蒙元雖武力強大,但其他各方面都不行,頓時有種自己也被掃射了的感覺。
他的大漢,雖不能說除了武力之外,其他的都不行,但相對於天幕所說的盛唐之象,確實還差了不小的距離。
猶豫了一會兒後,劉徹還是拿出筆和絹帛,奮筆疾書地將天幕所說的唐朝創造出盛世的原因記了下來。
一邊記還有點不服氣地想:他大唐能做到的事,不信我們大漢不行。
而趙家父子三人,在趙匡胤還有點憂傷的時候,趙德昭趙德芳兄弟二人,已經有些目瞪口呆了,趙德芳甚至伸出了手指,在想兩千多年是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