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李隆基那些做法,多令人生氣啊!朱元璋恨不得能親手宰了李林甫楊國忠。
頓了一會兒,朱元璋道:「不過中原不能落入外族人手中,外族人待我們畜生不如,安祿山史思明二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出身,決定了他們沒有當皇帝的資格。」
安史之亂的叛軍,每到一處就燒殺劫掠,殺人取樂,這等人怎麼可能會得民心?又怎麼可能坐穩天下?他們的作為不就和宋時,南下的金人相似麼?不把普通老百姓的當然,甚至只當兩腳羊。
回望歷史,朱元璋確實感覺到,要坐穩這天下,名正言順很重要,民心也重要,否則秦隋不會二世而亡。
想到這裡,朱元璋又想起了于謙與岳飛二人,在用兵打仗時,都十分倚賴民間之力,因而一人以文臣之身打贏了決定大明生死的京師保衛戰,一人打出了百人勝金人數萬騎兵的勝績。
朱棣倒是有些想法,可是想來想去,好像都是史書上他人的想法。
在聽到安祿山竟然敢稱帝的時候,高力士更是絕望了,沒想到先前看起來十分聽話諂媚的安祿山,膽子那麼大,野心也那麼大。
可是高力士偷偷覷皇帝的反應,卻見皇帝依舊平靜得出奇。
高力士心中十分驚訝,皇帝剛剛還哭了,為何到了有人叛亂時,他反而鎮靜了?難道不信安祿山會反?
高力士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總感覺不是皇帝信不信的問題,而是皇帝似乎變化極大,和先前極為不同了。
高力士跟在皇帝身邊這麼多年,對皇帝的一舉一動,一個小小的臉色,都十分清楚,可看天幕以來,皇帝處處的反應都與他想像中的不一樣。
他心中的疑慮越來越大了。
李世民確實沒什麼情緒波動,天幕前頭講了那麼多李隆基昏庸偏信的事,標題也說了,李隆基是葬送大唐國運的人,會起狼煙不是正常的麼?所以李世民是早有心理準備的。只是他心中恨的,不是安祿山這等野心勃勃的外族人,恨的是李隆基這個被酒色音律弄壞了腦子的曾孫子。
別人或許會哭自家的江山,就這麼敗下去了,可李世民哭的,大多是觸動他私人情緒的事情,遇到此等軍政大事,他反而頗為冷靜。
正當主僕二人各自揣著心思的時候,一個小內侍急匆匆地跑了過來,要給高力士說什麼,李世民道:「有什麼事,直接給朕說罷!」
小內侍忙跪下回話:「拜見大家!回大家的話,是傳旨的公公在路上就遇見了三位國夫人和楊相一行,聽說大家下了不讓打擾的旨意,幾人不信,正朝著宮裡趕來,似要強闖宮門,小的來請示大家,要如何招待幾位?」
畢竟楊家人是皇帝跟前的紅人,還是紅了好些年頭的,得罪了哪一方都是他們下面的人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