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之敗,與土木堡之變的相似之處有許多,首先都是抗擊外族的防禦之戰,安祿山雖為唐將,可他部下不少都是少數部落的兵,從成分上來講,他就是外族,而且他這次叛亂與黃巢起義等農民起義與戰爭的性質很不一樣;第二就是失敗的責任全在當時的皇帝,都怪他們一意孤行瞎指揮,罔顧事實任性干;第三就是都對當朝局勢有著重大的影響,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是公認的,而潼關之敗則是安史之亂的重要節點,潼關守住了,安祿山進不了長安,唐朝亂不了那麼久,對整個國家的影響不會那麼大。而土木堡之變前面也說過,是大明上升國運被打斷的節點,大明若不是有於謙力挽狂瀾,後面政局好一點就是變成大唐後期,那被人們遺忘的一百多年,差一點就直接變南宋了。】
【將李隆基與朱祁鎮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二人也很有些相似之處,比如一意孤行,比如聽信讒言。朱祁鎮要是聽了大臣的,不搞什麼御駕親征,早早進入關內,被俘的概率就很小了,而李隆基如果聽了郭子儀、李光弼的戰略建議,守住潼關,然後直取叛軍老巢,安祿山叛亂估計一兩年就能收拾得乾乾淨淨,他自己也不用瘋狂逃竄了。都是明明有更優解,偏偏選擇了最壞的那個打法,不僅自己遭罪,還連累二十萬大軍送命。】
【這二人都不惜自己親身示範,皇帝犯蠢的時候,會造成多大的損失與錯誤。土木堡之變與潼關之敗,都是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案例,都因為皇帝錯誤預估形勢,導致人地兩失,戰爭情況急轉直下。】
【後續大家也有些了解了,大唐都城長安失陷,李隆基拖家帶口往西南逃竄,猶如喪家之犬;而朱祁鎮自己則被俘,都城也成了敵人的目標,幸好有個於謙守住了。安祿山叛變,雖然引起了大唐其他文武大臣的反對,但他提出的口號確實是贏得了人心,在路上,就發生了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馬嵬驛之變,楊貴妃被勒死,楊國忠也被亂刀砍死,天寶年唐朝第一煊赫的家族,就這麼被殺了個人頭滾滾,一夕覆滅。】
【路上的譁變,體現了那時的人對楊家的憎惡與恨意,都將楊國忠與楊玉環當做了罪魁禍首。但這兩人,沒有李隆基的捧場與提攜,又如何能達到那種禍國殃民的地步呢?前面我就說過,楊玉環是十分悲劇的,看似過著富麗堂皇的日子,可生死關頭,李隆基依舊棄她而去,任由兵卒將她殺死。而李隆基做的,頂多是轉過頭不去看而已。假若楊玉環沒被李隆基看中,依舊做著壽王妃,安安生生與壽王過著小日子,哪怕壽王當不了皇帝,她也當不了皇后,但也不用背負一個紅顏禍水,媚上惑主的罪名,更不用在37歲這個年紀,就死的那樣不體面。】
第123章 兩級反轉李隆基(24)
講到這裡, 李世民再次一回到了朱元璋聽天幕講土木堡之變時的心情,作為戰場上拼殺出來的皇帝,李世民不僅看不得這種犯蠢的事, 更看不得將士們枉送性命。
儘管哥舒翰手下的二十萬兵馬, 是臨戰前募兵來的, 可也都是大唐的男兒, 是為大唐江山拋頭顱灑熱血的人。
這又讓李世民想起了以前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同袍,眼淚又忍不住出來了。
就在李世民垂淚之時,只聽到身後一聲輕喚:「三郎!」
李世民渾身一抖,眼淚頓時收了回去, 扭過頭一看, 就看到一個風華絕代的美人站在不遠處。
李世民收了眼淚,臉色板正嚴肅道:「你怎麼來了?」
楊貴妃正要上前, 被李世民伸手阻攔:「你就站在原處,別靠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