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雄才偉略的帝王,突然被天幕引導注意到,天下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被那種情形擊中了內心少有的柔軟之處,不由得思考己身,一心只為心中所念所想而做,不顧底層生民的利益,可是一條完全對的道路?
這幾首詩,對帝王們的衝擊屬實不小,特別是在天幕解讀了一段以後,詩句中描繪的事,仿若發生在他們的眼前。
李世民不僅是深受震動,心中悲愴,還有怒氣又升起來了。
若說潼關之敗與土木堡之變,有異曲同工之處,都讓二十萬大軍枉送了性命,但這安史之亂時的悲慘情形,更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大明雖有土木堡之變,可京師保衛戰時,普通百姓依舊願配合朝廷與官府,與入侵者打一仗。可安史之亂呢?亂了八年啊!明面上是大唐國力不夠,軍隊不夠強,可不也說明,這個朝廷已經不那麼得民心了嗎?
李世民想起自己曾教導後輩:「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推而為主,無道則棄而不用」「朕每一食,則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可是後輩呢!聽進去了幾個字?!都把他的話當耳旁風呢!
特別是這個李隆基,鬧到安史之亂這個地步,弄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足足折磨了這天下八年時間,還不因為他都逆著自己來?!李隆基什麼都和自己對著幹,怕天生就個叛逆吧!
李世民心中殺意蠢蠢欲動,要不是自己在李隆基這個皮囊里,他得直接抽了劍,劈了那叛逆子不孝孫了事!
李世民好久沒有這般動怒了,可真就是越想越氣啊!
高力士站在一旁,感覺到了皇帝身上勃發的怒意,本以為是被楊氏姐妹和楊國忠冒犯了的緣故,才這般生氣,可是聽著天幕在朗誦什麼杜甫的詩句,越聽越心驚,就覺得皇帝這怒氣,怕是來源於天幕上。
楊家人也是來的不湊巧,天幕剛好講到安史之亂,皇帝不氣才奇怪呢!
「大家,需不需要奴婢,著人去查一查這個杜甫?」
這人高力士還有印象,前面講李林甫主持科考的時候,將所有人的人都不錄用,這杜甫就在其中。既然是參加過科考的,又知道了姓名,查起來定然不難。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氣,這高力士確實是會揣摩人,若是李隆基,說不定還真是這心思,想著把人找出來出氣。可現在他是李世民,魏徵指著他鼻子罵他,他也忍了,更何況只是一個寫詩的。再說了,這杜甫寫的不對嗎?明明字字句句都是百姓的血淚,抓了他有何用?即便是殺了他,就能救這天下了嗎?
需要解決的是問題和製造問題的人,而不是提出問題的人。
「不必,此人關心民生,為民呼號,是個心性品格俱佳的人,不能將罪名扣到此等人身上。畢竟,憂國憂民無罪,為民生賣力無罪。」
高力士一聽,頓時感覺頭頂像是炸了一個雷一般,這是他那日日縱情歌舞美色的皇帝,能夠說出來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