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安史之亂禍害了整個大唐江山,使得無數百姓捲入了戰火,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姓應該十分憎惡安祿山才是,河北當地的反應為何會如此與眾不同?這個地方,與宋朝的幽雲十六州重合度極高,而且也是大明天子守國門之地。在如今行政區域被劃分為了北京、天津和河北,常稱京津冀,在唐時,這一片都是河北。】
【這一帶,因為地處中原與北邊各勢力的交界之處,所以常年受到北方各部南下侵擾,如此一來,當地人的血緣與身份成分都十分複雜,各種勢力在此交織纏繞,形成了一個與中原和北方都不同的混合地帶,所以十分難管,常成為中央政權頭疼之地。要鎮得住這裡的勢力,要穩坐這一帶節度使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安祿山和史思明都在這裡幹得不錯,頗得民心。】
【在武皇期間,著名宰相狄仁傑就注意到了河北地區的問題,曾經上書過皇帝,但河北一帶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到李隆基當政時,河北地區承受壓力更大,隨著均田制的崩壞,卻要承受更重的稅收,有數據說,河北地區承擔了天寶年間全國四分之一的賦稅。賦稅重的同時,徭役也重,當初楊國忠在和南詔國打仗時吃了敗仗,就從河南河北一代徵兵,不少人都被抓了壯丁。另一方面,雖科舉制在隋朝就已實行,唐太宗也進行了改革,可門閥士族在這裡依舊占盡便宜,河北一帶因歷史緣由,在科舉取士一途上,有些受官方的隱性歧視;再加上李林甫和楊國忠上位後,更是禍亂朝綱,大唐的官員升遷制度都出了問題,結黨營私成了主流,而在朝中一直出於弱勢的河北士族,無黨可結,直接硬生生斷了升遷之路。】
【所以前面提到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地方內部的矛盾,在河北地區最為激烈,最為嚴重。河北地區的整個社會,從地方官員,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服於中央的統轄管制,甚至是有強烈的敵對和抗爭情緒的。這些矛盾,內部鬥爭解決不了,註定要往外爆發延伸,才可能得到釋放。】
天幕的描述,讓帝王們意外之後,思索一番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若非是因為積累了的許多怨氣,許多問題,造反的事也不可能說干就干。
安祿山是個能人,但若中央朝廷政治清明,民間毫無抗擊之心,這叛亂也很難起來。
安祿山能突然起兵,並且一路平推而過,除了大唐中央守衛空虛緣故外,河北一帶民間的支持,也很重要。
李世民聽完這些問題,一直都臨危不亂的他,此時額頭也忍不住滲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河北一帶,確實是有些難管,只是他在位時,有更大的問題在,河東和河西的門閥斗得厲害,河北那種沒有門閥勢力的地方,反而沒投入那麼多注意力。
高力士看到皇帝出了汗,忙取了帕子來給他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