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富春山居圖》出來的時候,已經開始默默欣賞了。
真跡給人的感受,與贗品是不太一樣的,會欣賞眼力好的人,能欣賞到書畫作品中的妙處。
趙德昭的眼睛也睜得圓圓的,書畫發展雖一脈相承,但能不同時候的創作者,總有不同的風格,給人不同的感受。趙德昭感覺有點說不上來,這幅畫是什麼感受,但是就是感覺畫的很不錯。
對於《富春山居圖》,玄燁當然也知道這副黃公望的名作,聽說弘曆拿到的是贗品,玄燁反而鬆了口氣,第一次慶幸,皇帝拿到的是贗品。回過神來的玄燁,忍不住苦笑,這想法真是太弔詭了。
第171章 好的不學盡學壞愛新覺羅·弘曆(15)
天幕似乎很欣賞《富春山居圖》的那份運氣, 所以配上了如迢迢流水的琴音,讓畫面緩緩掃過了這幅畫的全局,讓觀賞者能細細觀摩欣賞這副畫作的細節和局部, 感受到畫中山水的意境與寧靜。
只是, 這畫越好, 讓人看得越舒服越高興, 帝王們回過神來後,心裡就更加悵然與難受。光是一個《富春山居圖》,便已經如此美妙,那些慘遭弘曆毒手的書畫文物, 損失就大了去了。
好些帝王不僅心中罵了娘, 還暗暗下定了決心。
【先把弘曆的性格放在一邊,就說這份審美, 也是讓人很詫異的。他好歹是接受了皇家最好的教育出來的,就算是藝術審美水平不能多高, 但也不至於落到這種什麼都往上面糊的地步吧?留白、意境、蘊意是中華傳統審美的最獨樹一幟的風格,他怎麼就好像看不得畫面有留白似的, 一定要塞滿了才甘心呢?這麼一塞,什麼意境, 什麼韻味全都破壞得一乾二淨了。在這藝術審美上, 他爹胤禛, 就不知道要比他高出多少個度了。】
天幕畫面中,出現了康熙年、雍正年和乾隆年不同時期,朝廷掌握的官窯中,燒出來的不同風格的瓷器的對比。這樣一對比, 就顯得弘曆的審美格外別致,格外格格不入。
康熙代表的是大多數貴族和帝王的審美取向, 雍正代表的是具有自己想法和個性的審美風格,弘曆則顯得太接地氣了。那花花綠綠的風格,那不同工藝和畫風的瓷器燒製成了一個,除了讚嘆一聲工匠們實在是了不起,對弘曆屬實是夸不起來。
李世民評價道:「這人顯然是個不甘於和別人一樣的人,是個想顯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人。」
李治看著那花花綠綠的花瓶之類的,也覺得如此,大唐如此熱愛雍容華貴,繁複綺麗,也沒搞出那麼堆砌的東西來。
「天幕說他好大喜功,倒是沒冤枉他。」李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