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對外貿易解禁,就是一個信號,許多人也慢慢地品悟到,皇帝有開海禁的意思了。
沒多久,這個信號也越來越強烈了,因為玄燁又命劃出了幾個城市,作為與洋商貿易的重點城市。
這些城市,有些像以前的榷場,在這里與外商通商貿易就方便多了,束縛小多了,稅收也沒有那麼重。
只是,出了這幾個城市,還是限制頗多。
於是,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十分踴躍地運向了這幾座城市,使得這幾處都蓬勃興盛了起來。
這幾座城市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玄燁的想像,他心中嘆息,天幕果然是對的,對外交流,就是這個時代的主流,這幾座城市不過是對外商限制少一點,與外商貿易的稅務低一點,就引得全國的商人們都趨之若鶩了。
有些聰明的,也看出了朝廷的風向,與對外交流的好處,聯想到皇帝派出海去的留學兒童們,頓時都有些捶胸頓足。
皇帝並不是無的放矢的,一切都是他想好了的,所以事情才這樣一步一步鋪展開了。
那些留學兒童,將來回國了以後,還不知道會得到皇帝什麼樣的重用呢!
想到這樣的機會,落到了那些貧家子,甚至賤籍子的手中,其中還有兩三個,甚至出身花樓,許多人就捶胸頓足不已。
工部造出來的出海行商的船,很快就交付,商號們很快就揚帆出海了,這個契機,他們等太久了,可是以前朝廷禁出海。現在終於可以有機會,帶著千奇百怪的東西出海,都雄心勃勃要大賺幾筆。
而玄燁只關心船隻的情況:「出海的那些船,可有消息了?」
「回萬歲爺,已有商號從馬六甲處發出的信,到了宮裡了,只是下面的人還要查驗一番……」陳進忠忙回話道。
玄燁皺眉道:「不用查來查去了,一封信能有什麼大問題?趕緊讓他們拿過來!」
陳進忠忙道:「是!」
不同的商號,都給玄燁回了信,信中的話各有側重,但感謝皇帝隆恩和談論船的質量的事,都是統一的。
看到那些跟船出海的人,都誇讚船的質量很好,扛住過風暴之類的,玄燁就很高興。提的一些意見,玄燁仔細看過後,命筆墨侍臣抄寫了一份,送到了工部,讓工部按照上面的意見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