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從政策的朝令夕改也看得出,王莽這個人很急躁,很急於求成,重點是他還好虛名,喜歡逞威風,可能就是有點表演型人格的那種成分。可是老子說了,治大國如烹小鮮,治國你就是需要精心伺候,需要耐心,需要各種調佐平衡,王莽走得路子,完全是反的,翻車也就是必然的了。】
【王莽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的成長過於順利了。別人從小家境好,就是縱情享樂,各種攀比,他畫風奇特,各種做好事各種謙遜禮貌,顯得像個聖人,不是因為他天生聖人,而是他的心理上的爽點與旁人不同。相對於王氏同族的那些享樂方式,王莽的享樂方式,與眾不同。他通過做好人,立聖人人設,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所以他的行為模式就這樣養成了,出身大家族,所以他做許多事都會顯得比別人容易,也就是更容易達到心理上的爽點,這也會給王莽造成錯覺——只要他去做,就能獲得別人的讚揚,別人讚揚他,他就會滿足。沒有犯過錯,沒有糾錯的機會,所以等到他真犯錯的時候,就闖下了塌天大禍。這是王莽成長過程中的悲哀。】
對於王莽的性格,帝王們沒有什麼異議,可是對於王莽性格形成的說法,倒是讓所有人都耳目一新。
王莽早期像個聖人,只因他享樂的方式與別人不同,他的心理滿足點與別人不同?
性情性格,也是自古以來就受關注的話題,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爭議,持續了挺長時間的,而國人也習慣觀察不同人的性格,與面相之類的聯繫起來,確定什麼樣的人可以交,什麼樣的人不能交。但對於性情性格的形成,還沒做過深入的研究。
就王莽來說,雖然他身上最深的標籤是「亂臣賊子」,可是他早期那聖人姿態,也是大家承認的,覺得早期是個標準的好人。
可天幕這種說法,倒是讓人猶疑起來了,如果王莽做好事,只是因為他形成了這種靠做好事做好人,來滿足自己癖好的習慣,那他還算是一個好人嗎?
朱棣還在琢磨著,朱元璋便對朱棣道:「這天幕,除了一直堅定民貴君輕的說法,另一個事也一直在強調,便是「人」的教養與養成。」
朱棣不由得回憶了一下,從朱祁鎮時,說他受的教育水平不行;到趙構時,說到他自私膽小的性格,便是由於早年一直被金人恐嚇壓迫,再加上北宋亡國時的逃亡經歷,養成了那個什麼批什麼地的;到李隆基時,雖未提及過多早年經歷,但也提到早年的享樂性格,與後期的沉湎酒色,是有呼應的;還有弘曆,天幕對他的性格,與他父皇對他改造的失敗,進行了著重強調……
琢磨了一會兒,朱棣發現,自己這老爹,還是和年輕時一樣「記仇」,天幕說朱祁鎮受的教育水平差,所以幹啥啥不會,只會當俘虜的事兒,一直銘記在心,耿耿於懷。
但朱棣是不敢說出口的,輕咳了一聲,才到:「父皇敏銳,這確實是十分重要的事。幾次聽下來,越發覺得繼承人自身的性格性情,十分重要。」
畢竟天幕說了,一些缺陷,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是小毛病,但是放在皇帝身上,可能就是個大問題了,比如弘曆那虛榮自大的缺陷。
「以此看來,天幕的觀念是,人的性情與學識禮儀一樣,是可惜悉心培養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