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逐客之令」的事, 嬴政有些不自在起來,即便是他自己,也能很輕易地發現, 這是個不小的錯誤。
在秦一統六國的時間節點來看, 那些食客是為他出謀劃策的不可或缺之力。
親政以後, 能帶兵打仗的弟弟因叛亂被殺, 信賴倚重的仲父被嫪毐的事牽連,自己也無法再心平氣和與他相處,便放逐了他,沒想到他直接自盡。
嬴政想起那段時光, 總覺得比在趙國的時候還要黑暗, 在趙國時,雖然身份不堪, 時常遭遇危險與壓力,可是有母親一直護著他, 那時候的仲父也很好,給予了諸多幫助和愛護。小時候需要的東西少, 所以容易滿足,到了成年加冠時, 許多事和人反而面目全非了。
在呂不韋離開後, 他雖然加冠成王, 正式親政,身邊卻沒有了可以信賴的人。
在那個時候,最可以相信和合作的,就是那些他國的食客, 結果那些包藏禍心的貴族們,還勸他趕走食客們……
自己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 做出了那樣的決定的,嬴政也記不得太清楚了,但是他知道,那時的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
當然,依照天幕的說法,他並不是那種歷史早就的英雄,而是創造了歷史的人物,所以即便是當時犯了錯,自己依舊還會建立偉業,只是要多付出多少,就好說了。
想到這里,嬴政又把目光投向了當時的功臣——李斯。
李斯的《諫逐客書》將他勸了回來,避免了一個重大的錯誤,功勞甚大。
而此時的李斯,聽到這里,也不由得有些恍惚,然後露出一抹苦笑,似乎有難以言喻的痛苦正在折磨著他。
嬴政微微皺眉,他對李斯,是十分信任的,可為何李斯的反應,一直如此奇怪?
只可惜了,他現在雖然是魂體,甚至還能用意念打人,可是他沒有讀心的能力,不知道李斯心裡到底藏了什麼事。
李斯深深地、緩緩地吸氣、呼氣,聽著天幕講呂相的事,那些事他早已熟知,甚至有些事是他親眼見證,可是如今再聽那些事,心境已經完全不同。
他忍不住想道:自己的下場,會和呂相一樣嗎?不是自殺的結局,而是那種被悔意啃骨噬髓的痛苦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