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有些無奈地笑了笑,這天幕可真維護自己。
前面講別的朝代,那些皇帝犯了錯,就會被天幕揪著罵,甚至祖宗都要翻出來罵,到了他這兒,竟然沒被罵了,還被維護了,還真是……感覺奇特。
【李斯的《諫逐客書》,讓嬴政從情緒中抽離了出來,冷靜了下來,於是嬴政撤回了一個「逐客令」,那些出謀劃策的幕僚們,還能留在秦國,能待在秦王嬴政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其實這件事,另一個方面,也體現了嬴政寬容大度和知錯就改的特點。知錯就改不用說,《諫逐客書》有理有據地指出了錯誤,他立馬就撤回了決定;說寬容大度是因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是,李斯和嫪毐一樣,也是呂不韋舉薦的人。在嫪毐和呂不韋接連暴雷以後,嬴政依舊能重用李斯,可見他是懂不連坐的。】
【而這些食客們,也沒有白費嬴政的供養,在秦一統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文有李斯、尉繚,武有王翦、王賁、蒙恬、辛勝等大將,個個都在一統六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的武將王翦,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李牧、廉頗三人齊名。】
【其實王翦這個人,還有許多可以講的內容,比如他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祖宗之類的,比如對於平定嫪毐叛亂,和剷除呂氏勢力,都貢獻了力量……當然春秋戰國時期,本就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都是有著非凡經歷與能力的人,這些呢,咱們以後有機會可以出專題再講。】
【回到嬴政身上來。他從呂不韋的事情上抽身以後,恢復了平靜,立馬就開啟了全速搞事業的狀態,別看到了三十歲才滅掉六國中的第一個國家韓國,實際上從他親政沒多久,秦國就一直開始謀劃統一中原之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先對各國採用了離間制衡策略,對內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之後嬴政盯上的第一個國家是趙國,但趙國十分難啃,因為此時的趙國有鎮國大將李牧,兩國交戰之時,打出了「圍魏救趙」、「釜底抽薪」等今天依舊廣泛運用的成語。】
【嬴政第一個想打趙國,是不是因為早年的經歷對趙國印象不好,這點不好說,但是他發現打趙國投入大而收益小,長期下去可能不僅拿不下趙國,還可能先把秦國自己耗進去以後,他立馬又調轉了目標,先打韓國。一邊打韓國,一邊利用離間計翹掉了趙國的鎮國大將李牧,然後滅掉韓國一年後就滅掉了趙國。】
這些事情和經過,不僅秦國公卿們很熟悉,後世的帝王們,也很熟悉,秦滅六國之路,不僅是非常重要的戰爭指導,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鬥爭的範例。這裡面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後來的亂世怕是只有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的一比了。
可關鍵是,三國時期也沒能出一個嬴政這樣的人物,沒人能打出一個完美的結局,哪怕是曹操那樣的梟雄,最後也沒能一統天下,劉備、孫權這類風流人物,更不用說了。
李世民點頭道:「嬴政雖不曾親自帶兵,但其政治上的能力,的確是出類拔萃。」
說到歷史上的大將軍,趙德芳倒是來了勁,他不僅知道戰國四大名將,對於其他各國的將領,也能說出個一三五出來,說起打仗的事,那更是眉飛色舞,精神頭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