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看著李斯的樣子,知道以這位丞相的聰明程度,即便是不能完全明白, 但聽到帝制、奴隸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這些關鍵詞時,應該是有些領悟的, 但他被擾了心神,有些渾渾噩噩的,自然想不明白了。
這樣的李斯,讓嬴政有些同情了起來。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左膀右臂,就像呂相呂不韋一樣,畢竟都幫助過自己良多,都是難得的合心意的臣屬,李斯這樣子,讓嬴政內心那並不多的柔軟之處,也有點被觸動了。
李斯為何會如此失魂落魄,嬴政猜測應該不是為了自己的死,畢竟在靈堂時,嬴政有注意過李斯,他那時雖然悲戚傷心,卻沒有這般失態。
難道,是他做了什麼對不住自己的事?嬴政猜測。
【嬴政是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在以文字表意的華夏來說,用這個稱呼來作為國家君主的頭銜,絕對是一種給人加光環的事,一提起這個稱呼,就會覺得比周朝的王之類的,更加霸氣,更加威武威嚴。但嬴政估計也沒想到,真箇稱呼他自己配得上,後世有些賢明的君主、有擔當的君主、有進取心的君主配得上,但還有許多反而靠著這個在混飯吃吧?】
嬴政:……
他現在知道了,真是謝謝了,對他的衝擊蠻大的。
【皇帝這個有別於王的稱呼,僅僅是作為一個十分具有象徵性的標誌而已,這個稱呼所代表的含義更加重大,象徵著中央集權,也象徵著□□加強,象徵著政治形態發生了劇烈變化。從皇帝誕生開始,就意味著「攏權」是永遠的追求。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每次一些王朝進行了制度改革,最常見的一項影響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君主□□。因為這是這個制度運行的必然邏輯,就像資本永遠追求增值一樣,帝制永遠追求權力的集中。所以到了帝制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時,達到了皇帝集權的巔峰。】
【對於這個新的歷史階段來說,集權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一個國土廣袤、勞動力又得到了一定程度解放的國家,確實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領導,來規劃和執行一些新的規則,制定一些新的規矩,以保證社會和國家更好地發展,生產力能繼續提升。】
【嬴政在一統六國後,確實也是這麼做的,在中央實行了「三公九卿」制,也就是劃分了清晰的官職和職權範圍,每個職位有了清晰的義務和權力,權責分明是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原則。在地方上以郡縣制替代分封制,郡縣制揚名是在漢代,但實際上首創是戰國時期的秦,這種地方劃分管理,最後由中央政權總理的辦法,一直延續了整個封建時代,甚至到了現代,我們依舊在沿用這種辦法,只是對地方的叫法以及一些具體的管理方式不一樣了。】
【郡縣制相對於之前的分封諸侯管理地方的方法,進步性格外明顯,對中央集權的作用更是肉眼可見的有效的。這樣做,也能達到嬴政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新興的貴族,特別是憑軍功起來的貴族。也就是說,進步一打破了那種出身決定階級的限制,讓人才有了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上升通道,這點的重要意義,在講唐朝時,主播也提到過。】
帝王們立馬就想起了,當時說起天寶年末期的社會情況,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社會矛盾尖銳,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已經被堵死,上層聽不到底層的哀嚎哭喊,只沉浸在自己聲色犬馬的享樂之中,所以像安祿山這樣的「反賊」,才能有機會攫取民心,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