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也在細品這話,對於天幕的這個看法,他還是比較認同的。作為秦朝的天下之主,他太明白,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一切事情都收尾了。戰爭之後的收服和處理,才是更為關鍵的一環。
就像吃東西一樣,吃下去只是第一步,身體要消化吸收掉那些食物,也是需要時間和力氣的。
嬴政在統一六國後,對鐵桿反秦的六國貴族,沒有直接趕盡殺絕,反而是讓他們遷徙或者流放,也是一種安民心的手段;對於普通百姓,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等措施,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將六國之子民,變為秦帝國的子民,讓他們拋棄以往的身份,而是選擇作為秦帝國子民的身份,是嬴政一直都忙活的事。
秦統一六國後,也並非天下太平了,各地都還潛藏著各種反抗勢力,和不安的因素,所以嬴政才要多次巡視各處,要親身而至,用自己的行動去打破那些人的幻想,將那些不安的影響分子都壓下去,都處理掉。
作為一統天下的帝王,嬴政的手段自然不可能多懷柔,雷霆手段才是他的風格。
第251章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20)
【雖然咱們說, 開歷史的倒車,就註定要失敗,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想開倒車, 比如清王朝覆滅以後, 還有袁世凱和張勳也嘗試過□□。秦朝的時候也一樣, 有人就想回到分封制的時代, 去做奴隸主,去更加狠厲地剝削著普通人。】
【秦的社會矛盾的特殊之處就在這裡,它不像別的王朝那樣,是因為土地兼併這等深層次的社會分配機制, 出現了問題。它的問題更多的在於, 新的社會分配機制,還沒能好好地、完全地落地, 還沒有能完完全全戰勝舊勢力。】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漢朝沿用了絕大部分秦制, 什麼秦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集權制等等,發展成了強漢。但是漢是花了很長時間, 才把許多制度徹底落地的。比如郡縣制, 劉邦建國初期, 是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徹底改成郡縣制,至於封王的問題, 也用推恩令解決了,不然劉秀一個劉邦的後世孫, 不會變成一個平民了。還有之前提過的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將儒家思想定為主要思想,到徹底落地這個政策,也是花了好幾代皇帝去做的。】
【就像朱棣因為朱允炆要削藩而起來造反,結果自己當上皇帝以後,還繼續削藩一樣,新制度的施行,是必然的,是符合歷史和發展的需要的,重點就是在這個手段上,施行的方法和推行的方式有了問題,就會將本就動盪不安的社會,刺激得矛盾更加尖銳和突出,王朝自然就容易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