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前來時,看到皇帝總覺得有些不同了,至於哪裡不同了,李斯又有些說不上來。
嬴政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李相,朕著你擬定的科舉考試章程,可有什麼進展了?」
李斯忙行禮道:「回陛下,臣今日來,便是要將此呈給陛下的。」
科舉考試這個新奇的想法,李斯初聽時還覺得有些天馬行空,畢竟如今天下剛統一,連用的文字說的話都不盡相同,如何進行統一的考試?
可是聽完皇帝的解釋後,李斯頓時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極妙的主意。
第255章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24)
李斯呈上了自己耗費三天寫出來的規劃後, 就安靜地退到了一邊,待始皇帝看完。
不過李斯對自己的想法還是很有信心的,這麼多年的君臣相處, 他對始皇帝的心情與想法, 算是十分了解了, 也總能想出皇帝滿意的辦法。成為大秦第一丞相的秘訣, 就是按照始皇帝的心意,去完成工作任務。
始皇帝皺著眉,看完了李斯寫的文章。
若放在從前,他會比較滿意這篇文章, 覺得李斯設想的方方面面, 都已經十分不錯了,自己只需要做一些修改與調整, 就能作為政令發出去。
但看過了天幕講秦朝的事,始皇帝心中的標準更為多維了, 想法也更多了,所以李斯這篇文章在他眼裡, 就顯得有些「偏頗」了。
李斯是崇尚法家的,他的做事風格也如法家一樣:標準嚴苛、獎懲分明, 提出了一個標準以後, 便都要按照這個標準來做事。
這個辦法, 始皇帝承認它之前挺好用的,在征戰六國時,一切都以戰爭為第一要務,所以許多事必須要一言堂, 不能考慮太多,患得患失反而貽誤戰機。
可如今天下一統, 雖然還不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可李斯用搞軍隊的標準和做法來搞科舉,就有些不合適了。
聽了幾期天幕後,始皇帝有一個很強的感受:文武並重,才是治國安邦之策。但文與武的處理方法,又截然不同,武以法家為準繩,給予清晰的軍功晉升標準,獎懲分明,便能締造威武之師,但文不是如此。
從天幕所講過的各朝情況中,可以看出,文治的處理,更在靈活與多變的處理上,在時刻要注意各項施政與措施的影響,在於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後,又繼續應對新的問題,這便是老子所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須得耐心,不能一刀切,更要有庖丁解牛的熟稔與用心。
嬴政將李斯的文章各處都圈了一番後,將他還給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