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堂堂正正之姿,李世民居於軍中,三路大軍同時出手,先後逼近洛陽的南、北、西三個方向,包圍圈初初形成。
更進一步奪下轘轅關,打開洛陽東側的局勢,深入王世充的腹地,近一步擠壓王世充的生存空間,極大縮短了唐鄭兩方對峙的時間。
與此同時,對於王世充來說更為不幸的消息是,他的手底下有著太多的前瓦崗將領。
縱然李密因著太過著急殺了翟讓,可是依然有一部分瓦崗將領真切欽佩他。
李密最終輸給了屢戰屢敗的王世充,這在瓦崗將領心中絕對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更何況還是輸給這麼一個在他們眼中的小人。
所以在李密歸唐後,一部分瓦崗將領同樣選擇投奔唐朝,另外一部分依然在拼死抵抗,最終還是不敵王世充被俘虜。
前一年李唐自家出了亂子,根本顧不上洛陽戰場,山路阻絕距離遙遠,這些將領根本走不了,只能屈辱得在仇人手下過活。
可如今不同了,秦王東征洛陽,更是一路勝利,這些將領的心思又活絡了起來。
一個兩個紛紛跳反帶領治下州縣歸附唐朝。
李世民特意下了道命令,讓這些長官便宜行事,州縣官吏一概不換。
投了降還能保存自己的利益,如此一來,便如滾雪球一般,王世充治下越來越多的州縣在權衡之下選擇歸附唐朝。
與此同時,為了近一步壓迫王世充,李世民自慈澗移營到孝水堡,大軍屯於北邙山。
然而眼看著己方就要陷入絕境的王世充哪裡肯善罷甘休,派出斥候探知了唐軍移營的消息,再度派遣步騎萬餘,以求最後一搏。
只能說王世充的眼光實在毒辣,這次偷襲選的時機極好,不僅僅是此刻的唐軍立足不穩,更是因著唐軍的內部積壓已久的關於新老將領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
事情的起因還是在尋相身上。
尋相為人自傲,在宋金剛手底下時很受重用,但是李世民身邊的能人實在是太多了,他根本毫不起眼,加之老將的排斥,尋相終於再也忍不住了。
俗話說得好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若是此刻叛逃李世民投奔王世充,想必一定能獲得很高的禮待。
當然不能是他一個人叛逃,他私底下尋了些同樣不得重用的降將,特意繞開了尉遲敬德。
尋相眼看著尉遲敬德這段日子跟被李世民下了蠱一樣,只怕一旦泄露消息,他根本不會顧忌從前的同袍之情,絕對會轉手就把他綁了送到李世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