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蘇世長每每惹得李淵不悅,甚至在李淵還專門寫了首詩嘲諷他的情況下,他依舊我行我素,在朝廷中是不少正直之人欣賞崇拜的對象。
李守素,出身趙郡李氏,祖上世代為山東士族,同一眾貴族關係親密,且其人尤擅譜學,妙識人物,對於自魏晉以來的四海名流的出身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人送外號「肉譜」。
在消息不便的古代,這般人物可以說是李世民最大的人才收羅庫,重要性不言而喻。
陸德明,南方文人,著名大儒與訓詁學家,因著數百年的戰亂,如他一般的人身上都肩負了不至於讓儒學斷了傳承的重任,很受眾人敬仰。
孔穎達,河北名士,單單一句孔子後人便能說明此人的重要性。
蓋文達,河北名士,自幼博覽群書尤精《春秋三傳》,得到了孔穎達的肯定。
許敬宗,少有文名,中秀才,向來對文史方面頗具心得。
以上十八人,出身南北各異,不論是關中貴族,山東名士還是江南文人,李世民來者不拒,用人不拘一格,以做天下表率。
時人欽羨他們能得到秦王的禮遇又能參與國之政事指點江山,這十八個人的生活簡直就是無數文人的終極夢想。
時人謂之「登瀛洲」。
不僅如此,這些人中有做實事的,有善儒學的,亦有身份高能為李世民帶來助力的,可謂是方方面面李世民都沒落下。
而這恰恰好同李淵只依賴關隴勛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時之間文人百官心中嘀咕。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幾乎整個四年都外出打仗的秦王甫一回長安騰出手搗鼓文治,這短短時日內瞧著效果居然要比李淵與李建成強上不少。
這差距未免太大了些。
本還擔憂李世民只專注打仗的文人瞬間放下了心,一個兩個在圈子中交流時開心地吹噓起了秦王。
李世民的名望也沒有同李淵料想的一般進入冷卻期,反倒是一日勝過一日。
但偏偏這個提議是李淵同意了的,啞巴虧他也只能強忍著吃了下去。
然而就在李淵對這個兒子焦頭爛額的時候,原先竇建德故地又起了風波。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漳南。
就在李世民回長安後不過十日的功夫,原先竇建德的舊將再也忍受不了唐朝對他們的高壓安撫了。
先不提李淵說要大赦天下卻又言而無信,若非是有朝臣勸著,他們這批人早便活不下去了。
再說李淵派來安撫人心的鄭善果與任瑰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