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結合武德六年天下初平,李淵廢去了關中十二軍,結合他這一系列的舉動,朝中可以說是人心惶惶,誰知曉這權下一個會不會削到自己頭上?
本不願在太子和秦王之間站隊的中間一派,有部分權衡過後還是選擇了倒向秦王,至少在賞罰是否公允上,李世民可比李淵值得人信任。
但或許也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動作太急,李淵為了安撫人心,在雍州治中這個職位空缺後,李淵想了想,最終還是擇了秦王妃的舅舅高士廉擔任這個位置。
高士廉歸國晚,在長安中根基不穩,他暫時還不用擔心李世民通過高士廉對長安進行滲透。
而李淵的收權的動作遠遠不止於此。
勢力不過是此消彼長。
李世民身後聚攏的是功臣一派,他的身後則是前朝勛貴,既然功臣一派目前已然受了足夠的打壓,那麼除此之外他要做的便是擴充自己的基本盤。
所以早在武德七年正月,李淵便下了一道命令。
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內人物,以本州人聞望者兼領。
九品中正制的重現罷了,所謂聞望者除卻士族勛貴難道還有誰能擔任嗎?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他們難道便會心甘情願讓出自己的利益嗎?
不過是更加鞏固士族的地位,長此以往不論是朝廷還是地方的官吏人選便會一點一點遍布士族中人。
事情本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李淵的目光也順勢落到了陝東道大行台上頭。
可誰知就在這麼緊要的一個關頭,他收攏權利的最後一個關頭,李建成這個他欽點的太子居然鬧出了想要在長安起兵造他這個皇帝的反的糊塗事。
他怎麼敢的?!
這麼一個明晃晃的把柄送到了李世民手上,那最後他辛苦了這麼久,是不是到頭來這個太子之位還是要換給李世民來做?
簡直愚不可及!
縱使李淵心底曾經對太子人選有過動搖,但在理性和利益的驅使下,他最終還是只能選擇李建成,他便是連這麼些時日都無法等待嗎?!
但憤怒過後,李淵卻又從爾朱煥口中得知了慶州楊文干準備隨時起兵的消息。
這下子好了,所有的火氣一瞬之間消失不見,這慶州若是行軍疾行來到他這仁智宮可只需要不過短短十日的功夫!
恐慌遍布全身,李淵幾乎是下意識想要選擇依靠李世民。
糾結猜忌打壓了這麼幾年,可到頭來一旦真的遇上了生死攸關的大事,李淵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名字依然是李世民,他所願意相信的也不過是一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