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顺风使舵的一群人。
他们可能比其它人都更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就象那啥,既然反抗不了,那就得学会享受。
所以,当愤怒的人们在指责官府的种种不作为,种种的拿卡索要的时候,他们却是摸透了那些官吏们的脾性,投其所好,然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正因为蔡京爱财如命,贪得无厌,所以会有适时的送来钱财,以求得一官半职的商人和富豪们,所以才有了‘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摧通判,‘的说法,大宋朝的官职都到了明码标价的地步了,可见得蔡京等人到了何等不顾吃相的地步。
可是,正因为蔡京有所求,商人们才能有所应,然后,才会各取所需啊。
再比如,蔡京偶尔回乡一次,某人叫了他一声叔叔,就获得了朝廷内的金饭碗,虽然只是吏而不是官,这也是许多人求而不能得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怎么一个老农叫一声叔叔就能让蔡京如此欢喜呢?只能说,他们太不懂这帮不学无术的官员们的心思了。
为什么许多身居高位的人,当他们似乎要功成身退的时候,为何会怯于还乡?真的不是他们近乡情怯,而是他们平时坏事做多了,生怕被乡亲们戮脊梁骨啊。
若是别的普通老百姓,自然有人请人家去喝茶了,可是,若是村里的某位后生或老者指着他说:那啥,你这些年可把咱老百姓们坑苦了,你连祖先的脸都丢光了。
他们该怎么说?
这些乡亲们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叔伯舅公啊,在以孝治天下的大宋朝,除非他们真的不想混了,要不然,他们还真的不敢对这些人怎么样啊。
好不容易有个人跑出来叫一声叔,好啊,正中正怀,这说明乡亲们是接受和认可我的啊,好,给他升官。
于是,一句极普通的叔叔,也便得到了铁饭碗了。别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摸透了人性之余,这就是各取所需,投其所好的最具体的例子而己。
好吧,扯远了。
总之,扬州的商人们知道杨司锋的腿粗,所以,就算他说的不是理儿,也拗不过他。既然反抗不了,那就得学会接受。
当然,在接受之伤,再多替自己要点好处就是了。
所以,也不管有没有真正的明白,众人连连点头道:大人说的是,咱们以后确实不能再干这种窝里斗的事情了,以后咱们一定要互助互爱的。
可是,他们有没有走心,一眼就看到了。
杨司锋还知道,商人们只怕也是最为固执的一群人了,只怕没有让他们真正的感到痛苦之前,他们也是不会真正改变过来的。
罢了,他们有这个态度就行了,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他们打个预防针,然后好歹把这个联合会的架子拉起来,至于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只能是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