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極限挑戰》在楊軼這個關鍵詞下面買了廣告位,前幾個搜索出來的連結都是說極挑的。
「拉下來看看!」於穎其實會使用手機,她沒有這麼過時,所以湊過去看,也指揮著。
她發現有一條連結是「楊軼亮相兒童讀物作者扶持基金,聲稱每一個父母都是最會講故事的人……」
「這個,打開這個我看看。」於穎說道。
連結指向的是一個視頻,基金的發布會現場的視頻。
只有一段,而且是記者自己拍的。
但在這個視頻里,於穎第一次見到了楊軼的模樣——一個高大得不像作家的人!
這個視頻拍攝的記者提問楊軼,想知道他辦這個基金的初衷。
「我並不是一個職業的兒童讀物作者,你們知道的。」在台上的楊軼一本正經地說道,「雖然我寫的幾本故事書都還挺暢銷的。」
台下的記者們一陣兒鬨笑,有奔著楊軼而來的娛樂記者們叫道:「你是歌手、詞曲作家。」
然而,文學板塊的記者就不樂意了,有個人還忍不住站起來爭辯道:「楊軼是靠寫小說出名的,《士兵突擊》、《亮劍》、《越獄》,還有懸疑、推理的《解憂雜貨店》、《白夜行》,他的成就誰人能及?」
「謝謝,謝謝你們的讚揚。」楊軼制止了他們的爭吵,笑道,「創作《曦曦的睡前故事》還有其他幾本兒童讀物的初衷,也是為了我的女兒曦曦。我給她講故事,她很愛聽,還喜歡拿著這些故事到幼兒園去跟她的同學交流。」
「我看似乎自己講的故事還不差,就決定寫下來,讓出版社幫我賣出去,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反應,沒想到也確實是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來信說很喜歡我講的故事,真的,非常感謝你們的青睞,你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純潔的眼光,我能夠得到你們的喜歡,我感到很榮幸!」楊軼認真地說道。
台下響起了掌聲。而此刻正在看這個視頻的於穎也被楊軼的敘述給吸引了進去,她想起自己以前給於小薇講故事的時候,女兒也是很專注地在聽。
「去年,有一個來自瑞典的朋友,也是曦曦同學的爸爸,跟我說,在瑞典,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閱讀,家長們不管再忙,都會在睡覺前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閱讀……」
楊軼將自己思路的轉變,以及後面跟曦曦去書店找書的場景講了出來。
「正是因為我發現沒有辦法給曦曦找到適合她閱讀的書,也不想我第二個孩子也遇到同樣的情況,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基金,來挖掘出更多的兒童讀物作家,讓他們也能創作出更多的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故事,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快樂的閱讀,享受在父母陪伴下閱讀的時光。」
楊軼的話,讓於穎陷入了深思。
楊軼還沒說完:「在瑞典,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他們可以閱讀的書籍,但在國內的市場,我看到的是所有的兒童讀物都差不多,字多畫少,或許七八歲識字的孩子能讀,四五歲還不認識字的孩子卻提不起興趣。低年齡段的孩子,更喜歡多彩的圖畫,而簡單的文字則是可以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循序漸進地誘發他們的興趣去辨識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