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書院在這錦州城裡,可是獨有的一份兒,雖不是錦州城中唯一的書院,卻是最叫人敬畏的,只因那德雲書院裡的夫子多是入仕過的,而書院的院長,更是當代大儒,其心志品性,令人欽佩。談起這位老先生,無人不讚嘆一聲。
這樣好的書院,自然不是那些交了束脩便能進去的,得通過書院的考核。余夫子也不是要給他們找靠山,找路子進德雲書院,若是真做了這樣的事兒,才叫人不齒。那書信也不過是多年未見的好友一番問候之心,只在信末提及,若是方便,不妨多指點指點他這兩個笨學生。
“多謝夫子。”
二人起身,自然拱手作揖,尊敬行禮,以示敬愛。
余夫子嘆息一聲。
“此番你們也累了,都回家去吧。”
“學生告辭,待從京中回來,必然上門拜訪。”
“去吧。”
余夫子自科考不順之後,便居於此地做了夫子,這一住便是二十餘年,青柳鎮不大,也大多是貧民,少有上書院念書的,余夫子每年收到的束脩並不多,但日子也過得還不錯,也是十分體面了。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居於青柳鎮上,少有出門的時候,當年相識的友人,如今想想,亦是好久未見,甚是懷念。
許久沒有回家,李子敬稍作休整便回家去了。
羅氏自然是一番噓寒問暖,李寶兒的臉上也滿是自得的笑意。
她早已斷定大哥這回肯定能中,大哥成了秀才,那她就是秀才的妹妹了,誰都得高看她一眼。只可惜大哥雖說了來年春要參加科考,卻也說了多半是是落榜,而下一次科考得等到三年以後了,她年歲不小了,親事可拖不得,不然等她大哥中了舉,成了進士老爺,那她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要知道進士雖不位列三甲,但已能入仕,必然能做了官老爺。
母女倆都是同樣想法,只等李子敬中了秀才的消息傳來,便要定下李寶兒的親事。羅氏更是早早便盤算好了“門當戶對”的人家,暗地裡也探聽了一番,將目標鎖定在幾個富戶子弟身上。
李子敬回了家,人也鬆懈了下來。晚上吃了飯,天色還不是很昏暗,就走出來透透氣。母親和妹妹的喜悅他無法參與,也不認可,卻也不想掃了她們興致,只好自己走出門來透透氣。沿途有不少村民都笑著跟他打招呼,那眼神中是淳樸的,也是帶著敬畏的。
這可是將來的秀才老爺呀!
她們活了這麼長時間,從未見過這樣的人物,士農工商,總是令人敬畏。像他們這種小地方,若是費些銀子找個人疏通疏通關係,又有秀才功名,當個縣官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