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與縣令相視一眼,再去看典韋的臉色,知道是出事了。他向著縣令一點頭,拱了拱手,便即離了縣令,帶著典韋到旁邊說話。
「發生了何事?」
陳諾知道典韋這人天不怕地不怕,若非出了大事,他的臉色也斷不會如此的難看。
典韋向陳諾說道:「主公,剛剛傳來消息,說是朱靈、潘璋二位將軍在營中不知因為何故打了起來,若是有個好歹,他二人的部下再鬧僵起來,只怕會發生兵變。」
典韋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陳諾點了點頭。
陳諾是知道的,這潘璋、朱靈二人向來都是暴脾氣,誰也不服誰,他們之間也早已存在著矛盾。他兩個,一個統領騎兵,一個統領步兵,本來互不干涉,只是朱靈畢竟是營司馬,主兵,而潘璋只是個小小的馬弓手,朱靈自然以為他有權利干涉潘璋的騎兵營,而潘璋又鄙視於朱靈是個『外來戶』,不忿其管,矛盾自然難免。
當然,朱靈的『外來戶』也並非妄言,在他加入陳諾本部之前,尚在清河國任司馬,是平級調動,空降的將官。而他入陳諾本部又比潘璋晚,且潘璋是陳諾一手提拔上來的,潘璋自然不服他管。當然,這只是其一,而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他兩個人的脾氣了。這兩個人都是火一樣的脾氣,一點就著,也已有過數次矛盾衝突,但都因為有陳諾居中調解,二人都只是引而不發,不知這次為了何事突然就鬧翻了。
兩個主營將軍不和,這必對全軍的士氣大有影響,陳諾當然明白其中輕重。只是,他若是匆匆的跑回去為此二人調解,他二人縱然是迫於他的威嚴,不得已一時和好了,也必各自不忿,將來難免生事。
再說,他此去長安是不能帶著三千人馬全數過去的,也只能是少數,而餘下的人馬他也必交給此二人統領。若離營時間短尚且好說,可此去長安路途險阻,且將來不知有何事發生,短則月余,多則數月,甚至以年計,若留營將軍不和,則必出大事。
現在倒好,既然矛盾提前爆發了,那麼就得想辦法應對。
本來,他在決心西去長安前,早已在心中有了一番計較。他是準備讓典韋陪他上長安,然後讓趙雪為留營司馬,統領全營。若潘璋,若朱靈,他二人在聰明如趙雪的統領下,也斷然不會鬧出什麼大的事情。可目下趙雪既然不在,他也只能另作他算了。
陳諾瞥眼望向典韋,心裡也立即有了計較。像典韋這樣如鐵塔般的身軀,配合他滿臉的橫肉,也的確能給人一種恐懼之感。而在這個混亂的大時代里,像典韋這樣的孔武之輩,正是英雄所惜者,也唯有以力服人,人方服爾。
要說朱靈、潘璋二人脾氣暴躁,那也的確如此,可他二人不服者,是因二人一直未能真正打上一架,高下未分,互相輕視之心難免。當然,也不是一方打贏了另一方,另一方就鐵定服了這一方,說不定還因此成了世仇。但這點,在典韋身上卻沒有。
如典韋者,先後與潘璋、朱靈二人都有過較量,且初見面時各自不忿,但打了一架後,朱靈、潘璋二人對於典韋卻是十分的看重,而且私底下跟典韋關係不錯,儼然應了那句不打不相識。
陳諾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看來此事他不便親自出面,這事還得交給典韋來處理。
要說到營中將領不和有可能激起兵變一事,卻也並非危言聳聽。潘璋帶領的騎兵營,雖然算不得是他的本部,但他投奔陳諾時帶來了好多老鄉,算得是東郡一系;而朱靈,雖然身為司馬卻不能有效的控制營兵,但好在他加入陳諾陣營時也帶來了一支人馬,算得是清河一系。兩系人馬本來就有地域之差別,分歧難免,若非陳諾居中震懾,怕也不能如今日這般齊肩作戰。而如今,眼看兩系人馬的頭領鬧翻了,站在他們身後的派系,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觀,激起兵變也是有可能。
而陳諾,決心以典韋來處理這事,當然是有所考慮的。
典韋目今的公開身份是步弓手,但還有個隱藏身份,那就是刺奸營統領。典韋的這個身份除了陳諾而外,潘璋和朱靈身為統兵將軍,自然也是知道的。刺奸營雖然在人數上不多,但其負責有察舉營下各將官犯法之事,是有權處理將官之間的糾紛之事的。而他既然不好出面,那麼請出典韋來,倒是目下最合適的人選。
陳諾對典韋如此這般的交代了幾句,那典韋聽後眼睛也是徒然一亮,摩拳擦掌,也即點頭向陳諾告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