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哭了一会,终稍缓回情绪:“我知道,杨家有今日,自身确实有很大的原因,但也有你故意纵容之罪。国公也曾担心受宠太过,他也有努力在做改变,只是并不能马上见效而已,你也知道,杨家的情况已是尾大难掉了。”
太后抽噎了一会,用手帕抹抹泪再说:“你自己心里也清楚,杨家是不会反你的,贵妃的行为,是个人行为,你硬要将这罪栽到整个杨家头上,这太过分,杨家世代忠良,皇帝,你是明君,不能做这妄杀功臣的事。”
皇帝已故意让杨家放肆到引起公愤的地步,即使桓帝要公开下旨历数杨家罪状,诛了杨家满门,恐怕民众不仅不会说桓帝杀功臣,而且会认皇帝干得漂亮的!
皇帝叹了口气,说:“他们是不会谋我的位,也不敢谋我的位!”
文帝功绩卓绝,但如今的太元格局是因桓帝而定,大半江山是桓帝打的。
所以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绝对听命于他。
很难有人,在他的治下,敢生不臣之心。
“只要朕还在,文武百官,朕自认都能镇得住。”桓帝继续说:“但,母后,你有没有想过,朕一旦驾崩了呢,新帝还能镇得住他们吗?他们功高盖世,若再权倾朝野的话,那还会安心听命于一个毛头小子的号令吗?苏相能退,但你杨家为什么不懂收敛收敛呢?甚至还变本加厉!”
“而且,李愿景是苏皇后的儿子。
朕百年后,你杨家如何会甘心让苏后的儿子安坐在龙椅上呢?
不甘心,那必定会作妖。
作妖,那就会内乱!
太元国刚刚经过战乱洗礼,刚成格局,兵戈刚止,百废待兴,绝不允许内乱!
所以,母后,你不要怪我,为君、为父,儿臣都必须走这一步!”
太后心中升起浓浓的绝望:她知道,皇帝坐在帝位上,掌管天下,眼界,思想,格局都是超凡的,并非你用母子之情,血亲之情,一家之情,一人之功或一族之义能左右的。
她很清楚她的儿子,若在平时,小情小义他还可兼顾,但一旦这小情小义若与大情大性大义相左,他绝对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太后:“对杨家,你心存忌惮,心中不安,那这样好了,杨家子孙,有过的改过,有罪的伏罪,有官职、兵权的,我让他们全部辞了,家财也散尽了,让他们都回老家去好了,陛下,他们也是你的亲人,也曾有大功于太元,你不能把事做绝了。”
“在朕动手之前,你杨家若有这样的觉悟,那还可,但如今......”皇帝说:“已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