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高興的日子沒持續幾天,一次外出探險中她的假髮被樹枝勾住,扯開後假髮也不成樣了,只能收起來當紀念。
作為家裡的獨女,父親是高級軍官,母親是供銷社主任,董舒意在島上度過了非常幸福的童年。
隨著文.革的結束,島上也發生了巨變,先是長橋大隊聯合文湖大隊共同購入了一輛可進行遠洋航行的超大漁輪,後是由水產局投資修建的育苗場完工,島上的夏海帶從此實現了自給自足,不再依賴運輸。漁民也不再單純依賴海帶和捕撈的收入,開始學著養殖能帶來更高收益的扇貝和刺參,僅僅過了三年,島上的扇貝產值就超過了海帶。
另一個發生在他們家的變化是姚海芸升職了,她剛開始的定位就是培養和鍛鍊,1982年供銷社併入商業部以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升遷,不僅是因為她多年來紮根在島上供銷社為島民服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在文.革期間不顧流言帶頭牽起了島上水貂養殖業蓬勃發展,給這些社員脫了貧,還創造了頗為豐厚的收益。
姚海芸調到市局的調令一出,董曄書對這個結果早有準備,夫妻倆結婚十多年除了他出任務還沒分開過,都不想分隔兩地,他便申請調到配偶所在城市,第一年沒批准,到第二年才順利調過去。
一家三口坐船離開時,島上許多人都來送,這些年島上供銷社在姚海芸的經營下發展態勢非常好,不少人因為她的舉措脫貧致富,做了多少實事島民都有目共睹。
眼下島上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生產資料轉為了有償轉讓,各類商店也接連開了起來,過去作為龍頭的供銷社漸漸失去了其獨特性。
雖然早就預料有一天會離開,姚海芸沒想到這一時刻來得這麼快,心裡百感交集,跟董曄書一起笑著向大家告別,相對大人禮貌相送的場面,孩子們的分離更讓人動容,董舒意不舍自己的小夥伴,抱著他們不撒手,連連承諾以後一定多聯繫。
船開後,夫妻倆站在甲板上望著在視線里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的海島,董曄書抱緊了姚海芸,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
董舒意人生的前13年都是在島上度過的,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感覺到童年在漸漸遠去,熱鬧的軍區大院往後也只能在回憶中了,她不禁有些悲傷,轉身也抱住了姚海芸。
這是一個艷陽天,風清日朗,船隻劃開碧波,穩穩行駛在海面上,帶領他們駛向人生的新篇章。
/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