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时学谦在前面探过路,重复试验做起来将节省很多时间。可是不行,没过几年,各个实验陆续发布结果,竟和时学谦的完全一致。他们的实验全都变成了佐证时学谦的实验。
长叹一口气,醒醒吧,看来以前的理论的确不完善。
如果说建立一种理论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那么推翻它,却往往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够了。
时学谦就是那个千辛万苦找到了反例的人。
人们相信,仅凭这一个发现,时学谦就有资格在科技史上留下不容忽视的一笔。
可是光是这样还不足以让她有今天这样学界共识的知名度,因为那项发现只是在那个小领域内的波动,对于其他和原子物理等离子体领域根本不沾边的学者来说,时学谦也并不耳熟。物理学的圈子其实很小,同一个小领域内的研究者就更不多了。
真正让她在圈外的整个学术界变得家喻户晓的,是她接下来的又一项成果。
那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在文章刚发表之后不久,时学谦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继续的研究,她对她的导师说:教授,提前毕业之后,我想去剑桥那边从事博后工作,根据现有结果,我最近又有一个新的构想,也许可以把它运用到聚变能源中去而我看好的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可以给我提供实验条件
听完时学谦的构想以后,弗伦克尔点了点头,好的,我会推荐你过去。他笑了笑,实际上现在的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实验室工作。
就这样,在刚刚毕业之后,时学谦就又马不停蹄的奔赴了欧洲。
走之前,他的导师弗伦克尔略有担忧的建议她休息一段时间再投入工作,可是时学谦哪里肯听,一旦科研灵感来了,有了想做的事,她绝对不会多停顿一秒。
这一次,她将她的成果运用到了困扰所有科学家已久的可控聚变上。这又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
很多年前,大约有一个世纪那么久,人类曾有过雄心壮志:如果人类能够对核聚变实现完全可控,那就可以用很少的原料产生源源不断的能源。
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一旦实现,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事情!
一旦能源无穷尽,那与之相关的所有资源都会极大的充裕起来,电能、光能、热力、动力将统统会变得廉价易得。
按照思想家马克思的观点,能源问题一旦得到解决,生产力会极大的提高,物质资源也会随之极大的丰富,可以预见的,人类内部的斗争和倾轧会大大减缓,人类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重要、更崇高的事业里去。
所以,无穷无尽的能源,永远是人类的一个美好的憧憬。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也只是一个憧憬了。
对于能源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狂热阶段,那时候科技的力量刚刚兴起,人们以为用科学可以实现任何事情,于是人们乐观的想象,也许过不了多久,能源问题就会被轻松解决,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发展蔚然成风,有关光催化、电池、风能、氢能、化学能、裂变、聚变的研究变得如火如荼。
可是这样进行了近百年,虽然取得了一些皮毛上的成就,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能源问题,困难很多,且都看不到希望。这时人们才无奈的意识到,原来上帝早已为众生设下了一层不可逾越的壁垒,科学结界确实存在。人类只是人类,终究不可成为随心所欲的神。于是能源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沉寂阶段。
往日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就这样变成了最冷门的。没人愿意再花时间去研究它。一百年都没搞出来的东西,还能有什么盼头?
而现在,它迎来了第三阶段。起因,就是时学谦在剑桥那一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她在聚变的领域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点。
在从前的聚变可控研究中,通常就两种模型,一种是磁力约束的托克马克模型,另一种是靠强激光加载的惯性约束模型。
第一种模型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就被判定为投入输出比太大,不具备量产的实用价值,从而被放弃。
第二种倒是有点希望,于是某一年英国国家实验室投资近五百亿进去,建了个超大的激光加载器,想要在军工上实现聚变可控化,结果这五百亿最后打了水漂,因为科学家们讶异的发现,激光虽然的确可以将氘氚熔融物(聚变的必要原料)压缩到一个极小的体积内使之达到聚变爆发的边界条件,但熔融物的形状却根本不规则,连相对规整都达不到,这样聚变反应根本无法进行。
和之前预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于是五百亿的仪器就尴尬的摆在那里,几十年来再也没用处了。
但是时学谦却据这两种模型有了想法,她的构想是,如果能用她刚刚研究得到的成果,即高温稠密等离子体介质在宏观稀薄电子密度下波包投射度均质现象(也就是之前推翻了原有理论的那个反例现象),先在氘氚熔融物外加一层等离子体隔层,再在外侧用激光驱动,驱动的同时以磁力约束为烘托,那么也许就可以得到形状规则、高温高压条件、投入量少产出量多的聚变效应了。
她大约在英国进行了半年的理论推算,最后证明出这种想法的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理论推算的同时也着手展开具体的实验,前后用时一年,结果在年末的时候成功实现了一次微型地下聚变反应堆的控制实验。
她发表了她的研究结果。
这一下,整个学术界沸腾了。
虽然她的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军工化、进一步商用化、再进一步民用化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但是她这一来,却再一次给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也许是再过一百年后,也许是两百年后,路远不怕,只要有希望,有苗头,就能激励人钻研下去。
因为她的这篇文章,学术界顿时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曾经最冷门的方向,似乎又隐隐的要变成最热门的方向了。
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因为时学谦前后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时间都正好在同一年,一个在最年初,一个在最年末,且都意义重大,所以《Nature》杂志决定在年末最具分量的总期刊里同期引入时学谦的这两篇文章。
次年,也就是今年,全球物理年会召开过后,《Science》杂志在评选全球年度十大科学家的时候,更是毫不犹豫的就把时学谦排在了首位,并且无人争议。
可以想见,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就这样进入了第三阶段,复兴阶段。
于是,此次世界能源大会中,时学谦自然在受邀之列,而且把年仅27岁的她排到第五位来做报告,也完全说得过去。
看着走上报告台的时学谦,现场为何会出现那样不同寻常的骚动,也就情有可原了。人们交头接耳的小声讨论着她和她的成果,所有人都显得兴趣盎然。
直到她的报告正式开始,台下才安静下来。
※※※※※※※※※※※※※※※※※※※※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咱们学谦的工作内容,还是蛮厉害的。其中有关专业的部分,大都是五分真五分假,主要是为了突出情节,大家千万别当真!别考据!
第59章 两种天才
时学谦今天讲的课题不出所料是她的成名之作有关可控聚变的机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