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第二个是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第三个是它的底足,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
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
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最后就是在变形方面,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
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对了,雅儿,我哪里有一个白瓷炉,等我回去给你拍照片看看!那白瓷炉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尤为金贵,造型古朴,工艺完美。炉身洁白素雅,上下有两圈乳钉为古鼎的纹饰。
上圈的乳钉纹间隔一寸左右,就在其上点缀一个或三个尖点,原本单一的古鼎纹因为变化而显得丰富有生气。下承三只饱满的兽足,沉稳、大气。炉为平底露胎,瓷土较细,白中带青灰色,炉内壁亦为露胎,轮制拉坯痕迹明显,一圈接一圈,自下而上,十分的漂亮!
这个炉为景德镇窑所生产的白瓷,景德镇窑烧制白瓷可上溯到唐五代和宋代的青白瓷,它介于青白两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质细腻、釉面滋润、清雅、光洁等特点。
明永乐时期烧制的优质白瓷,驰名中外,代表了中国制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明正德白瓷炉只是经典白瓷的余韵而已。”
许乐说完之后,那几个男生一时之间都说不出来话了,确实许乐说的好多东西他们其实都不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