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她這一胎才發現時趕著太子生母崔貴妃「病逝」,不好大肆慶賀不說,整個妊娠期間都非常的低調。
這回生產又碰上了皇帝大行,從翠華山倉促還都,一路顛簸,忽涼忽熱,儘管有太醫竭力保胎,回到帝都後,除了哭靈前三日外,迄今一直都在臥榻靜養——也真是不順。
是以聽說她順利產下一位小皇子時,大家還鬆了口氣,只道是否極泰來。
誰想眾人才預備好賀禮,跟腳就聽到噩耗:才落地的小皇子沒了!
這下里里外外吃驚之餘都有點傻眼:如此進宮之後,是道賀呢,還是道惱?
「娘娘快不要哭了!」田氏心疼的看著長女,她們母女原來是很親近的,私下說話也沒那麼多講究,但自從去年衛家在關鍵時刻立場動搖後,到底存下了隔閡。
這會太子妃又將晉皇后,所以田氏也不敢像以前那樣喊她閨名了,「月子裡這樣要落下病根的,娘娘正當盛年,何愁往後沒有更多的子嗣?再者,你還有鍾陵呢?」
「娘您也不想想,這孩子同鍾陵差了多少歲?」太子妃傷心難捺,她這一胎養得其實一直就不是很好,主要是剛懷上還不知道的那會,憂心太過,傷了心神,連累胎兒,接著崔貴妃過世,她作為親兒媳婦又是冢婦,自要忙碌——可以說前三個月就沒能好好調養過。
後來局勢平穩,她才有了喘息之機,然而到快生時又發生了這一系列的變故,千盼萬盼來的孩子,才抱到手裡,竟就天人永隔!
這叫她怎麼受得了?
哪怕明知道此刻再哭也哭不回孩子了,卻還是忍不住淚落紛紛,「何況我這回臨盆之前就損了元氣,太醫說接下來幾年都得好好調養,言外之意就是很難懷上——我還能再有第二個孩子嗎?鍾陵雖然好,可統共就一個親生骨肉實在太孤單了!」
田氏聽著也覺得很是難受,於公於私,衛家現在都希望太子妃能夠多子多福的。
只是小皇子已去,不能復生,她也只能嘆道:「你也記得太醫讓你好好調養,可你現在哭成這樣,還怎麼好好調養呢?你要當真想給鍾陵添個胞弟做伴,這會就該斂了悲意,好好將養,方是正途!」
又壓低了嗓子道,「先帝與陛下父子情深,外朝有傳言,說陛下決意為先帝守足三年之孝,而非以日代月——接下來的二十六個月里,陛下既然要守孝,自不會親近後宮!你不趁這段時間把身體調養好,屆時若陛下再添新人,那……」
好說歹說,才勸得太子妃收了淚——但喪子之痛當然不可能就此撫平。
對於小皇子之殤,其實不獨太子妃悲痛欲絕,端化帝也深覺痛心。
畢竟才失慈父,繼去幼子,擱哪都是禍不單行了。
嚴格講起來端化帝比太子妃還要難受些,太子妃同顯嘉帝到底只是公媳,談不上多麼深刻的感情。對於公公的駕崩,太子妃其實還有點鬆了口氣。
但對於端化帝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痛入骨髓了。
「如今父皇已然入葬,太皇太后、皇太后與兩位皇姑的晉封儀式,是否可以舉行了?」端化帝把自己獨自關在御書房裡半日才傳出話來,召了顧韶陛見,同他商議,「朕之髮妻雖已居入未央宮,卻仍未正式受冊,到底也不成樣子。」
顧韶知道他這麼說,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給太子妃冊後——太皇太后與皇太后這會還沒病癒,起身都困難,再弄個儀式不是折騰她們嗎?
「衛娘娘乃陛下髮妻,正位中宮理所當然。至於太皇太后與皇太后的晉封儀式,臣聽說兩位娘娘至今不減哀痛,想必提起此事,又要惹動兩位娘娘傷心一場,倒不如緩緩。橫豎聖旨已出,名份已定。」顧韶揣摩端化帝此刻提這事,主要緣故還是為了安慰太子妃。
是以頷首之後,又不動聲色的說道,「不過陛下既然要冊後,鍾陵郡王等幾位皇嗣,是否也一併晉封?畢竟按照本朝制度,太子之子為郡王,天子之子則為王。如今陛下身居九五,嫡長子仍為郡王,到底不合規矩。」
「鍾陵就直接冊太子吧!」端化帝沒聽出來顧韶這麼講就是試探自己在立儲上的態度,不過他就算聽出來了也會這麼說。
一來他這大半年同太子妃相處越發和睦,這會太子妃痛失幼子,他自然要想方設法的安慰,而冊後本是預料中說好了的事情,委實沒有多少驚喜,怎麼也得加個立太子才夠份量;
二來卻是端化帝自己就是自幼為儲——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感到很滿意,對自己的父皇顯嘉帝充滿了感激與崇敬,那麼他教養兒子時,當然也是效仿顯嘉帝。所以對於早立太子沒有任何牴觸,反而認為這麼做有助於打消其他兒子的野心。
……畢竟鍾陵郡王比端化帝有個優勢,就是他不但是長子,還是嫡子,在出身上無懈可擊。
但新君冊完皇后緊跟著就冊了太子——在有心人眼裡,很有些不放心兄弟,故此早早立下皇儲,以示後繼有人,好絕了兄弟的不軌之念!
這裡的兄弟,當然是特指肅王與襄王。
按照顯嘉帝在世時與各方達成的默契,他駕崩之後,這二王是要就藩的。
原本他們也沒打算賴著不走,主要是蘇太后這段時間很不好,作為親生兒子,哪怕名義上不是了,終歸是惦記著親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