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還有人抱著先讓韓星霽過渡一下,以後再說以後的。
當年的皇帝陛下只是讓人覺得聰明有點能力,及至登基,這才開始展現出他的才華。
跟許多年輕人不同,韓星霽是十分穩妥的,因為他讀過許多史書,再加上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很少會做出過激的事情——當初當著萬國使者的面把摩提耶按在地上摩擦已經是最激烈的表現了。
大部分時間他都很平和,而且能夠虛心接受意見,只要你說得有道理,同時他心裡也有一根準繩。
親賢臣遠小人,虛心納諫,這已經是明君之相,誰還想再換一個?
既然打算長久輔佐這位皇帝,那麼就必須考慮政策的延續性。
他們現在訂立的一些政策都是立足當下放眼百年甚至千年,在這種情況下穩定的延續性就很重要。
子承父業,兒子一般都是父親意志的延伸,雖然孩子也是獨立個體,但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父親影響,思想也會比較一致,總比隨便過繼一個要強。
這才是他們攛掇著韓星霽趕緊生孩子的真相。
至於血脈問題……反正韓星霽是太祖之後就夠了,誰還管他是第幾代?
樓時巍的一句話將這些人的心理活動全部都概括了出來。
韓星霽摸著下巴說道:「我看他們是太閒了,該給他們找點事情做了。」
開啟民智就是他找的事情,不過這件事情他並不打算在大朝會上提出來,容易出事情,還是小朝會一點點商量,等確定之後直接往下一層層的分派任務就行。
對於開啟民智這個話題,大家早就有所預料,只是都保持一個非常謹慎的態度。
畢竟他們是統治階層,世代簪纓,就算再為國著想也不可能忽略子孫後代,甚至他們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家族在這樣的大爭之世裡面能夠占據更多的優勢。
但是他們也知道人才不夠的情況下是必須培養人才的。
對此老丞相十分謹慎說道:「此事還需慎重,殷鑑未遠,切不可急躁。」
大司農便說道:「其實就算需要人才也不需要如此深入,天下讀書人並不少,如今大雍坐擁三千萬人口,難道還找不出幾個能學明白的?」
大宗伯說道:「不如擴建國學院,現在國學院的門檻太高,每年也畢業不了多少人。」
「擴建國學院倒是不如重新建一座學院,國學院是培養官員的地方,跟培養學者還是不同。」
「如此說來重要的反而是教書先生,這方面還是要重視起來。」
韓星霽跟樓時巍並排坐在上首沉默地聽著這些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說。
聽起來他們的確在討論,但是細聽之下全都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者說是勛貴世家的利益。
如果按照他們說的建立學校,那麼教育資源會被進一步壟斷,畢竟連老師都是世家貴族出身還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