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雖對姜時堰有所懷疑,但同樣也有著諸多猶慮。
直到他收到了家中發了的一十二封急函,又看見信中他與陳懷安定下的『一切順遂』的暗號字眼後,他才終是肯定了心中想法。
要是當時陳尋沒有打開信件,僅是看見陳懷安親筆所寫的信封,就選擇遵從陳懷安的意思,獨自離開姜國,也算不得錯。
畢竟陳尋猜測陳懷安的本意,就是想讓他先行離開姜國這個是非之地。
且在陳尋思慮中,一旦他離開了姜國,陳家或許就能放開手腳去應對外界危機,因為火種已留,陳家自然不用顧忌什麼。
可也正是因此,除陳尋以外的陳家眾人極可能會成為棋子,以供姜時堰趨使擺布,最後走向覆滅。
至於原因……
正是陳懷安信中所寫的『一切順遂』,這原是為陳尋離家時,與陳懷安定下的家中有事,陳尋當即刻歸家的意思。
但陳懷安在信封之上,已經告訴陳尋快逃,然而信中又望陳尋歸家,兩者矛盾之大,怎會不讓人心生困惑。
所以在陳尋猜測中,陳家應是出了事,但事情還不到滅族地步,可想必也是麻煩非常,甚至一不小心,陳家走至滅族也不是不可能。
是以陳懷安與族中眾老才希望陳尋走脫,但他們又怕陳尋無視他們信封提醒,選擇執意歸家。
故而陳懷安才會在信中表明家中有危,以配合信封示警,其意便是為家中危急,切勿歸家,速離。
可在三國尚未交戰之時,誰又能威脅到身為百年世家的陳家?
除了遠在京都,近在身前的姜時堰,陳尋再無他想。
也是因此,陳尋才會選擇甩開陳奉來等人,一路趕赴京都,並且在趕赴京都途中,不斷猜測姜時堰到底要做什麼。
於國內管控世家大族,開始集權,於國外卻又一言不發,一日復一日的折損家國面子。
這內外矛盾之大,又怎能不讓人詫異。
陳尋原來也真的百思不得其解,但在反覆回憶模擬記憶後。
他終是順著一條模擬記憶中偶然聽聞的消息,將姜時堰的想法串聯了起來。
【五十七歲,你於望江樓上蝸居,期間不知多少的文人墨客,風騷雅士來過你的身邊,他們渚以清茶淡酒,高談天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