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復低聲道:「老師也知,自國師與姜皇定下謀略五國之策後, 未出三日,魯國便與衛國相遇。」
「且不出國師與姜皇所料, 在經一番試探後, 衛魯二國就未再交戰,反是彼此勾連,火速交換了對方信息。」
「魯國也藉此攀上衛國,順利與衛結為盟友。」
「並在兩國建盟後未久, 豐國也受衛國所誘,入此盟中。」
「而在此之後, 因衛豐趙三國互通有無之因,趙國亦被引入局內。」
「自此,」劉長冶說到這,語氣也微微高昂起來,似是對陳尋與姜時堰兵不血刃,就將諸國謀於掌中之舉極為驚嘆贊服,道:「五國入蠱,姜國隱跡。」
「也由此始,五國時局瞬變,原初準備派兵強攻魯國,直取平南草原的陳國,也在三國結盟的威脅,與趙國似有若無的試探下,不得不抽出部分兵力趕赴梁宋,以穩固當下時局。」
「可這一選擇,卻讓一向視陳國為勁敵的趙國,察覺到一絲不對。」
「是以在陳國尚未反應過來之際,趙國就直接攜重兵,以襲殺陳國處於梁宋的所有兵士。
並在那之後,更是攜衛豐魯三國之兵,組成四國戰隊直擊陳國。」
「而為求自保,陳國也只能暫時放棄強攻魯國,進取平南草原的戰略規劃,轉而抽調九成兵力趕赴梁宋,試圖將四國聯軍攔於梁宋邊境天獻城。」
「但,」劉長冶搖了搖頭,語氣中也帶著少許唏噓之意,再是說:「四國之內,不僅有著能與陳國並肩,甚至戰力略有勝出陳國的趙國,還有著能與趙國相抗衡的衛豐二國,更有著對陳國兵防布局極為熟悉的魯國。」
「故而陳國雖拼命阻擊四國,但也還是落得個節節敗退,兵潰軍散的下場。」
「不過,」劉長冶話語再是一頓,隨即又抬手指了指剛才被他放於身側的紙張,復以輕聲道:「陳國能位居強國之位,且在諸國虎視之下,經濟、軍事俱能持續上升,又豈會沒有半點手段。」
「所以於明德一十八年初春末,陳攜魯之萬民,以迫於魯,命魯聽其號令,魯王心有不忿,可萬民安危為大。」
「因此五國會戰於梁宋嵇陵峽時,魯國舉兵以反衛、豐、趙三國,致使三國兵力消亡九成,僅留一成倉皇逃歸本國。」
「可陳魯此戰雖有得益,但因先前的連月鏖戰,其軍隊兵士早已疲乏力竭,十成戰力不足三成。」
「又因五國戰起一事,本就為我國一手謀劃,如今時局分明,自當出手收場。」
「是以在陳魯準備收拾戰利之時,陛下即命全副武裝的姜國精兵,攻迎陳魯殘兵破甲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