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大報恩寺內高僧,將於新年後進行第一次講經,屆時寺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長安城東貴西富,百姓多在城北邊居住,城南多荒地與山地。
從城北來的香客們,若要入寺聽講經,必定經過喬昭食肆,只要抓住機會,小食肆便很有希望一炮打響!
因此,喬昭食肆定於此日開業啦!
開業當天的美食,喬昭也自有打算。
來寺里聽高僧講經的,都是香客,這天自然也是要吃齋飯的。
喬昭對於齋飯的熟悉程度,已經達到一種食材可以翻著花樣的做了。
這次,喬昭要做的齋飯是素肉鹵澆飯。
素肉鹵澆飯又名御黃王母飯,之所以改名,原因有二。
其一,原版御黃王母飯是葷食,其二王母乃道家,佛教自然不能取此名。
早在敦煌時,喬昭阿娘就對御黃王母飯進行了改良,將葷菜改成了素齋,也改了名字,當時就非常受寺廟師父和香客們的歡迎。
這道菜,喬昭自然早做過很多遍了,用熟悉的菜品作為開業菜品,這樣才更有把握。
開業前一天,喬昭還要為食肆開業做一項準備,即繪宣傳圖。
喬昭擅長廚藝,也擅長繪畫,原來不忙的時候,她也會去千佛洞幫助阿耶繪製壁畫,畫工與寫字便是那時練來的。
配好了顏料,取出一張大紙,在最上面,喬昭寫上了四個大字「開業大吉」,左側寫了「素肉鹵澆飯」,右側寫了「全味素齋」。
在紙張的中間,喬昭還栩栩如生地繪上了素肉鹵澆飯的的模樣,最後,在紙張下方,她還不忘寫上幾句佛家吉言。
滿滿當當一張大紙,喬昭把它從桌上提起來,比量著貼著小食肆門上的樣子,甚是滿意。
繪完圖,喬昭又去為明日開業做了些討喜氣的小糕點,同時還準備好了黃米和豆腐。
黃米,用清水洗淨後浸泡一天,待明日現場蒸製。
豆腐,則是用來製作成豆乾的,也是最關鍵食材,它的味道決定了整道菜的成敗。
喬昭先把成塊的豆腐都切成一指寬的片,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片上鍋蒸製。
約一炷香的時間,豆腐片便蒸製合格了。
經過蒸製,豆腐片已不會輕易碎掉,而且還十分具有彈性。
喬昭把蒸製好的豆腐片從鍋內取出,放在木板上。
然後,按照一層豆腐、一層木板的順序摞列起來。
在最後的那塊木板上,壓上重物,豆乾的製作便完成一半了。
豆乾壓制三個時辰後,已經成型,接下來,便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熬治料水。
蔥切段、姜切片,放入鍋內燒開的水中。
隨後,喬昭又在熱水中放入胡椒、花椒、肉桂,倒入醬油、鹽和糖,等水再開一滾,料水便調製好了。
蒸好的豆乾,被喬昭全部沒入料水中,大火煮沸,一炷香時間後關火,讓豆乾在料水中再浸泡上一個時辰,便十分入味了。
最後,將豆乾從料水中撈出,置於架子上控干水分,喬昭又把每一片豆乾都切成了細絲。
到了這一步,素肉鹵澆飯便完成一半了。
只待開業這天,喬昭用阿娘的秘制醬料,對豆乾進行最後的調製,連湯帶豆乾全部澆在黃米飯上,這道菜便完成了。
忙碌了一天的昭昭,絲毫沒有感到疲憊,滿腦子都是對明天開業的暢想。
躺在床上後,喬昭又在腦海里演練了一遍明天開業的流程,這才沉沉睡去。
翌日,天還沒亮,喬昭便早早起來了。
來到食肆里,喬昭先是把泡好的黃米入鍋蒸上,又把昨日繪好的素肉鹵澆飯的畫紙,貼食肆對外的牆上。
這時,天才蒙蒙亮。
<div class="contentadv"><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