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想,林安安立馬就同意了這個採訪。
她並沒有講老林家那一群人。說實在的,那群人就不配上報占位置。
林安安採訪內容里,主要講的是農村普遍的現象。比如農村的條件困難,吃飯都是靠工分。為了吃飽肚子,家裡長輩寧願孩子賺工分,也不想孩子上學。學校為了照顧秋收這樣的農忙,每年都要放假,讓孩子回家勞動。孩子因為自身的見識有限,也無法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當然了,最重要的一點是,資源匱乏,所以也導致學習難度增大。
她講了關於自己如何尋找機會念書。也講了學校老師為了幫助她有時間讀書,還上門和家裡人做思想工作。又說起自己當初如何樹立目標,以及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林安安改動過的,她自己畢竟是個比較會念書的,她的經驗別人用不上。所以就針對二強這樣的孩子,設計過一些學習方法。這會兒就用上了。
林安安覺得,既然要上報紙幫助人,那就不能太假大空了,應該多一些這樣實際的操作,才能實實在在幫助人。
末尾了也感謝了老師的不辭辛苦,為她爭取的機會。
因為都是林安安的親身經歷,所以這些事兒自然很真實。報社記者覺得這些內容很具有代表性,就是後面拍照的時候犯難了。
因為林安安這個文章主要是針對她農村學習的經歷。可她現在的形象,和城市的孩子沒什麼區別了。拍出來就有點兒不配套的感覺。顯得報導的文章很假。不配圖,又覺得缺少些什麼。
林安安想了想,說自己有一張農村的時候的照片。因為當時和父親離得遠,就想給父親看看自己的樣子,就照相了。底片也留著呢。
報社記者頓時驚喜,覺得這可真是峰迴路轉啊。「這太好了,正好更符合我們文章的主題。」
林安安就騎車回去拿了。學校離著家裡不遠,很快就拿到了學校裡面。
記者和老師看到照片的一刻沉默了。
再多的言語,都比不上一張黑白照片來的真實。
說多艱苦,多難,光靠這些文字,雖然也能打動人,可也沒有比親眼看到,更有說服力。
馮玉康看著林安安的照片,又看看她現在。變化真的挺大。他見到的林安安都是變好了的林安安。
「這是我十五歲時候的,初二上學期沒多久。和現在也就差一歲。應該可以用吧。」林安安倒是沒想到,這個照片還能用在這裡。
她當時就是想甩林常勝臉上的。甩完之後,就留給自己憶苦思甜了。
沒想到還能登報?
記者看完這照片,就決定用這張照片。瘦弱又貧苦的孩子,不服輸的眼神。
這形象很適合這篇文章啊。再艱苦的環境,也不服輸。堅持夢想不放棄。
因為沒刻意的宣傳,林安安要上報紙的事情是沒什麼人知道的。
林安安也擔心到時候人家又改變主意不讓她上了,那她說得的早了,豈不是在吹牛?
所以乾脆也沒說了。反正對她來說也不是什麼緊要的事兒。
因為要開學了,所以林安安下午的課程也停了,讓二強他們自己複習功課。她的時間就更多了,除了準備上大學要用的東西,就是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