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當時不僅僅是學者界,政界的分歧也頗多,比如李鴻章希望專注海防,放棄邊塞,而左宗棠極力反對等等,每天都吵的不可開交。」
「也是因為他們的分歧,晚晴學界也分成了這樣兩派,一派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學者,認為大清國的疆域即應該是現代華國,而另一派則同意了日方的觀點,認為只有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才是現代華國。」
「後者就是影響至今的『日親滿疏』論的擁躉者。」
「當然,這種亂象在之後的民國,終於被大批學者注意到了。不論是沒出國留洋的陳垣,還是受過西洋學術教育的陳寅恪、傅斯年和胡適,都開始潛下心來研究有關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那戰亂的開始了,九一八事變。」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方不僅用士兵與鐵騎侵略、踐踏我國領土,學術界的入侵也同樣可怕。他們開始瘋狂研究滿洲,試圖找到占領此地的合理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傅斯年的著作《東北史綱》問世,他在書中專門駁斥了霓虹國學者的『滿蒙非華國論』,並率先提出了『滿洲』一詞是日方為了侵略而製造出的名詞,不論是在民族、地理、政治和經濟方面都毫無依據。」
「傅斯年深刻強調『史料即史學』這一現代學術觀念,但也兼顧了日方學者常用的『虜學』,即即突厥學、蒙古學、藏學、印度學、伊朗學、佛教學等學問,他承認滿洲確實是歷史存在的觀念,但日方用此來論證自身侵略行為的正當性,則是完全的曲解與謬改。」
「這一切的根據,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華國首先是文化的而非種族的』,錢穆先生在《華國文化導論》中就提到過,在古代觀念中,所謂的文化,其實只是一種生活習慣與政治方式,不論在彼時存在的何種民族,都是以農耕生活為基礎建造的城市,凡非農耕社會,又非城市國家,則不為諸夏而為夷狄。」
「這便是從古至今,華國之所以同一存在的合理性。」
「正如我之前在講述先秦的時候所提出的,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們『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不論是從語言、風俗還是政治制度,其實就已經把整個文化範圍確定下來了。因此,歐洲那一套理論並不適合我們。」
「事實上,歷史本就是一個因地而異的學科,用別的國家和地區的理論,又怎麼能概括另一個國家的情況呢?」
「僅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日方用來攻擊我國歷史、文明和同一性的論點並不合理。」
「所以,這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
「從開始,我們就是一個非常穩固的民族國家了。」
「當然,這方面我並不是專家,只是簡單談談。」
「自宋代開始,在越來越龐大的四夷壓迫之下,華國作為一個集體其實就一直在面對外界的侵略挑戰,從宋到清,再到之後的民國,華國在東方世界的國際關係就已經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