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將茶樹鋸斷,並在茶樹墩上放置一塊巨石,這樣以來樹冠在生長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開散起來,行程巨大的彭冠,一來方便採集,二來也會讓枝杈更多,同時提高了產量和生活效率。
這些茶樹從小就經過多次整修和調整,一直到長大,自然就比別處要長得好很多,尤其是比那些野蠻生長在山林里的(比如瀾蒼)產量也高,質量也好。
在此基礎上,這裡的居民還會給茶樹施肥。
用原始思想來看,茶樹其實算不得一種作物,很多當地居民和茶樹往往是一種共生關係,看天吃飯,哪年收成好、哪年收成不好全看茶樹自己長得怎麼樣。
但景星人不僅會修葺茶樹,還會施肥,而且他們經過很多次摸索,知道茶樹不能施化肥,否則會影響土壤的酸鹼度,還會使得土壤板結化,因此他們施的都是自製的農家肥,這樣進一步提高了茶葉的產量,而且會讓茶樹生長的特別旺盛、健康。
除了種植文化之外,另一種文化就是個人茶園的文化。
在景星,茶園並不是大片的——這也是楚孑初到三康茶園感覺有些失望的原因——而是存在於各家各戶的後院裡。
每家種的可能都不多,最多也就是百十來棵,但家家戶戶都在種,而且是從祖輩就開始種植。
他們不僅會種茶樹,而且各家各戶還會種不同的茶樹,在不同時期也會種不同的茶樹,這樣一來保證了當地的茶樹基因多樣性,不會造成同質化的繁衍現象,還豐富了茶葉的種類,說是「茶樹博物館」也不為過。
在這兩種茶文化的加持之下,這裡的茶樹真的很難長得不好。
楚孑聽完也是打心眼裡感到佩服。
這些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完全是景星的居民在成百上千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文化,卻蔭蔽了一代又一代的景星人,讓他們過上了現在富庶的生活。
楚孑他們又在當地逛了逛,真的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茶園,而且每家都不一樣。
李文驕傲地說,要想把這裡的茶園看遍,恐怕得花上好幾個禮拜。
但楚孑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因此也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
他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也可以應用到清源村的古茶樹種植上,收穫頗豐。
第15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