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那幾個月都是京北市發來的, 直到後來……兩個月前那封是從霍北省寄來的,半年前的是來自南雲省, 還有去年從疆信省收到的那封信,信上還有一股淡淡的馬糞味……
怪不得每次的地址都不一樣,原來袁奕一直沒在學校。
以為自己考上大學就能和袁奕重逢,如今卻還是要天各一方。
不過,她在這陌生的城市裡倒也不算是孤獨,畢竟袁建國還在學校里呢。
叫了多年的袁叔,等幾個月後開學,就要改口叫學長了。
不得不說,袁建國來上學這幾年,可是給村里掙足了面子:
《雜交水稻畝產超800公斤!超1億人口糧問題得到解決!》
《新型蔬菜化肥研發成功,病蟲害發生率降低30%》
《大豆革命:科學方法有效提高大豆出油率》
每一次農業方面取得重大進步,都會占據報紙的頭條版面,而下面的配圖裡絕對少不了袁建國的身影。
雖然他只是跟在陸必清身邊的學生,可一點不妨礙楊遠山拿著報紙跟別村的村民吹噓。
「瞧瞧,我們村兒的大學生,可有出息哩!」
母親趙翠花甚至還把相關的報導用剪刀剪下來,貼到了村長辦公室的牆上。
袁建國這三年來取得的成就不小,是陸必清先生最看重的學生,聽說陸必清先生下一個階段的海水稻研究計劃就要帶著他。
從工學院跑到農學院,幸好楊麗腿腳夠快,否則差點連袁建國也見不到了。
天天在地里曬著,袁建國的膚色黑了至少十個度,身材也變得瘦削。
他手裡的那隻行李箱三年沒有換過,還是當年離開村子時用的那隻,楊麗是靠著箱子認出了他。
「袁叔!」
隔著那一片麥田,楊麗用力地揮舞著雙臂。
袁建國轉過身,認出了那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麗丫頭?你咋來這兒了?」
楊麗說明了來意後,看向了他手裡的那隻箱子,問:「叔,你這是要去哪?」
袁建國:「去川烏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
說來也巧,他臨走時發現包里少帶了些正在研究的麥種,這才來試驗田摘了些麥穗帶上。要是再晚那麼幾分鐘,他就要踏上去火車站的公交車了。
知道楊麗也考上了青華大學,袁建國由衷地為她高興。
「對了,趁著還沒開學,你要是沒地方去可以買張車票來川烏。」袁建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裡拿出紙筆,飛快地寫下了一個地址。
接過那張紙條,楊麗疑惑地問道:「這是哪?」
袁建國:「馬上要完工的水電站,袁奕在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