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微涼的風吹散了神州大地上持續了半年的低迷,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
拆掉了隔離的牆板、撕掉了「疫情期間禁止通行」的標籤、街道里不再是消毒水刺鼻的氣味,金桂的香氣也為2020年增添了濃濃的甜味。
儘管全國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以防再次復發,大家還是養成了新的習慣。
每天出門必戴口罩;三天一檢的核酸檢測結果,會及時更新在手機的通行碼上;進出公共場所時,井井有條地掃碼代替了無序的擁擠。
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打敗華國人,反而讓華國人更加積極向上地生活。
而這一切,都歸功於那些舍己為人的白衣戰士,那些在危急時刻沖向一線的勇士。
這些勇士有的已經離我們而去,只在這篇抗疫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則回歸崗位,從英雄再次成為最平凡的普通人;有的人則在死亡的邊緣反覆橫跳,試探閻王爺手中生死簿的底線。
就比如,袁奕。
「你們能快一點嗎?再過一會我的藥就要失活了。」
袁奕在旁邊急得直跺腳,握在手裡的塑料罩子在高溫下變形發黑,硬是被她又按出了五個淺坑。
張一鳴和其他兩名電工扭頭瞧了她一眼,一臉怨念:「姑奶奶,我們還不夠快?我們要再晚來一會,你就和你藥去見底下的閻老爺了。」
擦一把臉上的髒污,張一鳴繼續用黑色的膠布纏繞著裸露的電線,兩名電工也在繼續檢查著儀器的其他零件。
這個月已經是第六次了。
一開始,大家聽到煙霧警報器的蜂鳴聲還會抱起研究資料迅速撤離,現在,他們只會對視一眼,然後淡定地抱起滅火器衝進袁奕所在的研究室。
從亮國回來後,袁奕一頭扎進了實驗室里,除了吃飯和睡覺,幾乎就沒出來過。
她像是有用不盡的精力一樣,總是能以最專注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病理實驗,研究結果和論文更是洋洋灑灑寫了十幾篇。
要說能熬,還得是袁奕,鐵打的機器都熬不過她。
兩個月前,亮國一共送來了高精尖研究儀器三十四台,這才剛過去六十多天,已經只剩下十一台可用了。
眼前這一台昨天就壞過一次,今天修修估計還能再堅持兩天。
「我就說是咱們所電壓太高了,220V的電壓機器肯定吃不消。」
袁奕一本正經地分析著,想起中午的飯還剩半碗,趁著他們修機器的這會功夫又趕緊扒拉了兩口,「趕明兒讓他們改改設計,把電線弄粗點,要不總整這一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