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丞相白髮蒼蒼,年邁生皺,他滿臉都是疲憊之色。
他作為當朝左相,向來都是以仁和的手段輔佐君王治理江山社稷。
天下興亡,百姓皆苦。
從年少起,布衣出身的他就知黎明百姓之多艱。
故而,他從未有過雄心抱負去為大燕開拓疆土,只盼望平頭百姓們能在和平里度過這原就坎坷多舛的一生。
「若能平等談和,自是最好,但南嶽國來勢洶洶,背後又有武帝城,顯而易見是武帝的主意,南嶽不過是武帝手中一把指拿打拿的劍。」
右相方文宣昂首挺背,相比起周老丞相,年輕了十幾歲,是中年人模樣。
他持不同意見,「如周老丞相所言,大燕既有內憂,也有外患,現下還是新年之際,武帝、南嶽這是趁我病,要我命,哪能有轉圜的機會?就算你想要談和,周老丞相應當也應當知道,上趕著不是買賣,若對方要我大燕疆土,周老丞相,你覺得讓孩是不讓呢?一個國,若無鬥志,若無士氣,若只能軟弱窩囊,那我大燕還有何國運?豈非與玄宗之訓背道而馳?」
周老丞相扭頭看來,「你可知,實力懸殊,這一戰,會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有多少英魂埋骨他鄉?」
「自古以來,但逢戰亂,就必須要有人死!」
方文宣和周老的懷柔仁和之道截然不同。
他雖是個文官,但字字鋒銳,言辭犀利,頗有武將之風範。
「試問周老丞相,哪一場戰亂不死人?低頭只會迎來更可怖的暴風雨和更加讓你措不及防的毀滅,別妄想虎視眈眈的他國會愛護我們大燕的子民!」
沈寧看著慷慨陳詞的方文宣。
此人是葉傾城的父親,當年太傅提攜的門生。
後來葉家出事,都以為方文宣不得善終。
沒想到方文宣轉投前右相的門下。
前右相和楚夜父親定北侯有莫逆之交。
定北侯又與元和皇帝親如手足。
再加上方文宣此人,確實有才華在身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仕途如輝,平步青雲,一路成為了新右相。
此人爭議頗多,但深受元和皇帝喜愛。
這讓沈寧陷入了沉思。
一個鋒芒畢露毫不避諱,且在元和皇帝面前沒有任何的趨炎附勢,當真會深得元和皇帝的青眼和器重嗎?
看來——
這方文宣,是元和皇帝親手扶植的人。
現下,沈寧收起了思緒,放回到北部之戰上。
暗部的消息比皇家快。
那日在馬車上,燕雲澈的書信便是邊關戰事。
沈寧和父親敢算計元和皇帝誅殺太子,就是因為這亂世需要沈家。
並步步引導,讓元和皇帝賜婚大宗師,便讓沈家多有籌碼。
兵部侍郎嘆聲道:「若是沈老戰神年輕之時,或許有一戰之力。」
眾官頻頻點頭。
元和皇帝高高在上地看著下方,一群官員如趕集般沒個定論,頭疼地揉了揉眉心。
「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