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徽扪心自问,洛阳之游,确是为了逃避朱赞他们的纠缠,说起来是有些辜负别人的盛情,所以内心颇为不安,想了半天说:“你看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也无所谓补救。事过境迁,算了。”
既然韦庆度也这样说,郑徽真的也只好“算了”。世上的事,本来就不能尽如人意,随缘度日,把恩恩怨怨看开些才是免除烦恼的好办法。
由长安谈到洛阳,郑徽把他这个月所作的诗,念给韦庆度听,绮情艳语,无限的旖旎风光,听得韦庆度不胜羡慕。
“去过北邙没有?”
“噢,”郑徽说,“那是东汉以来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寝,还没有去过。”
“伊阙石刻、龙门二十品,都看到了?”
“没有。”
“金谷园呢?”
“没有。”
“白马寺就在洛阳城东,那总去逛过?”
“也没有。”
韦庆度大笑:“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你整天就跟阿娃俩躲在那小楼里,粘在一起?”
郑徽被他说得红了脸,强笑道:“原来就是图个清静才到洛阳来的,所以哪里也没有去。”
“这一向,我也很少出门。”韦庆度话题一转,谈到他自己,“算是把《礼记》《左传》好好温习了一遍。”
这两部书是所谓“大经”,进士试第一场“帖经”,以“大经”和《论语》为出题范围,这是考记诵之学的硬功夫,那三部书背得越熟越好。郑徽天性不喜经学,而且觉得硬背死记,毫无意思,所以一提到这上面,他的眉心打了个结。
韦庆度看出了他的心事,提醒他道:“试期不到一个月了,你也得准备准备才好。”
“《左传》我还比较熟,《礼记》《论语》得从头理一理。但是,我实在不耐烦一个字、一个字去强记。”
“那可是没有办法的事,明知道枯燥无味,不能不过这一关。”
“万一过不了这一关呢?”
“那要看人而定。”韦庆度说,“像你,现在已经名动公卿,主司当然另眼相看,万一第一场‘帖落’,第二场诗赋考得好,也就放过了。这有个名称,叫作‘赎帖’。”
听了这话,郑徽放心了。不过“赎帖”而及第的进士,名次一定不会中得很高,这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在心里暗暗盘算,还是应该尽力把那三部书背熟,能够第一场不至于“帖落”,第二、三两场,再拿真本事出来,好好角逐一番,那么夺魁也不是无望的。
为了急着赶路,韦庆度不敢多饮,饱餐一顿,就在酒楼门前作别,跨马西去。
郑徽回到客店,伴着阿娃过年。只不过二更时分,街上爆竹还此起彼落,放得非常热闹,阿娃却已困倦了,病体初愈,他不敢勉强她坐夜守岁,让她早早上床,而他却无丝毫睡意,对着一盏孤灯、一盆炉火,独酌遣闷。
不知怎么,他忽然非常想家。他想他母亲,也想他母亲此时在常州一定也在想他——就这一念间,母亲的种种的慈爱,都在他脑中浮现了,特别是动身到长安来的前一晚,母亲一遍遍替他检点行装,一遍遍嘱咐贾兴要好好照料郎君,也一遍遍叮咛他要“小心、争气”!
“我实在不放心你一个人出这么远的门!”他记得长行那天,破晓时分,母亲坐在他床前,抚摸着他的脸说:“长安繁华之地,是非也多,一步都走错不得。娼家没有好人,逢场作戏,自己要有把握,不可陷溺。你总要常常想到,父母一颗心都在你身上,想到我,要多写家信;想到你父亲,要替你父亲争气——你父亲对你期望很高,你是‘五姓’家的子弟,千万不要做出有辱门楣的事来。能记住这一点,我跟你父亲就都可以放心了!”
想到母亲的话,再想到他自己到了长安的一切行为,他觉得对得起父亲,却对不起母亲,母亲所叮嘱的“不可陷溺在娼家”和“多写家信”,他都没有做到。
自到长安,他只写过一封信回家,那还是住在布政坊时候的事。以后连私试得意李姥叫他写个泥金帖子报捷,他都懒得动笔,这说来实在太荒唐了。
于是,他怀着补过的心情,从行囊中抽出笔砚笺纸,在灯下写下一封平安家书。除了倾陈孺慕之意以外,关于他自己的生活起居,尽拣堂上二老爱听的话往上写,住在鸣珂曲,是为了跟韦庆度朝夕过从,便于切磋;洛阳之游,是为了访友请益。“阿娃”两字,自然绝口不提,甚至平康风光,亦无一字道及,仿佛他自来长安就下帷读书,目不窥园似的。
一面写,他一面不住在心里喊着:“惭愧、惭愧!”只有写到两次私试,高中状头,他才消减内心的咎歉,觉得是唯一可以告慰双亲的一件事。
写完信,封好,他随手交给还在廊下侍候的贾兴,叮嘱他回到长安,托秦赤儿转请兵部的驿递,顺便寄回常州。
时过午夜,阿娃一觉醒来,看见郑徽还在灯下独坐,便低声问说:“你还不睡?什么时候了?”
“开元二十九年了!”他伸了个懒腰答道。
“又是一年!”阿娃感叹地说了一句,忽然又兴奋地说,“今年这一年,该是你一生最得意的一年。”
是的!郑徽心想,今年这一年,入闱、放榜、一举成名,然后吏部“释褐”试,一官荣身,携着阿娃一起赴任,从此双宿双飞,尽是快乐的日子。
因此,他也兴奋了。“阿娃,”他坐在她床前说,“一回到家,就把别院收拾出来,我一个人搬过去住,还有二十天的工夫,我要把书好好理一理。”
“好!”阿娃深深点头,“一回家就这么办。”
年初四中午回到长安,侍儿们围着问长问短,阿娃途中得病,由于杨淮泄露了消息,全家都知道了,李姥虽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却是面有怨色,郑徽觉得好没有意思,当天就叫家童把别院收拾了一下,一个人从西堂搬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郑重其事地焚香扫地,开始温书。李家上上下下都把它看作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等闲不敢进入别院,偶尔有人经过,连咳嗽一声都不敢,怕惊扰了他。
地方是够静的,无奈郑徽的心静不下来!
第一本打开的是《礼记》,贞观年间,国子祭酒孔颖达注疏的本子,一开头,“礼记,曲礼上第一”七个字,注疏便不下于三千字之多,郑徽一看头就疼了。
再打开《左传》,这是他有研究的一部书,但了解它的精义与一字不错地背诵是两回事,特别是那些年月的数字,除了强记,没有别的办法。
读不到两页,郑徽已感厌倦,于是他想到阿娃,“她此刻在干什么?”在调脂弄粉,还是跟侍儿们说笑?忽又想到新年正宜赌博,她们是在掷金钱、打双陆,还是玩叶子戏?
这是毫不相干的小事,而郑徽却总是放心不下,眼在书上,心在西堂,恨不得马上去看个究竟才好。
好几次他真的离座而起,准备到西堂去打个转再回来,却每一次都顾虑着会让上上下下的人耻笑,而终于废然归座。
时间在内心自我矛盾、挣扎之中过得特别慢,好不容易听到菩提寺的钟声响了,他连书本都顾不得收拾,便匆匆离了别院——是他自己规定的,寺院的暮鼓声响,白天的功课结束。
“阿娃,阿娃!”刚进西堂,他就一迭连声地喊着。
“小娘子在里面。”绣春指着西堂东面说。
他掀开帷幕一看,阿娃正迎了出来,问道:“你怎么回来了?”
“放学了,我怎么不回来?”他委委屈屈地说,“我在那里受了一天的罪,到晚了,还不许我回来啊?”
听他说得那样孩子气,阿娃十分好笑,“临时抱佛脚,当然要受罪。”她说,“平常我总劝你看看书……”
“好了,好了!”他最不爱听这些话,“谈些有趣的事,行不行?你们一天在干些什么?”
阿娃也有些不悦,心想才第一天开始用功,就这样怨气冲天,倒像是什么人逼着他去受罪似的,便故意呕他:“嗯!我们这一天有趣的事可多啦,上午到菩提寺去烧香,顺便采了梅花回来插瓶,然后掷骰子,中午到姥姥那里吃饭,还行了酒令,下午做蜜饯,又教小珠唱曲,才完不久。”
“唉!”郑徽不胜遗憾地说,“我就知道你们玩得好热闹,可惜没有我!”
“谁叫你自己愿意搬到别院去?我们没有你在一起玩也扫兴,还是收拾收拾,搬回来住吧!”
他不明白她这话是什么意思,所以保持沉默。到吃饭时,喝下两杯酒,兴致才好了些,看见小珠走过,便招招手把她叫了过来,问说:“你今天学了两支什么曲子?唱给我听听。”
小珠莫名其妙,滴溜溜地转着漆黑的眼珠,无法回答。
“今天下午,小娘子不是教你唱曲子?”
“没有。”
郑徽一听奇怪,又问:“上午到菩提寺去烧香,你去了没有?”
“谁也没有到菩提寺去烧香。”
这下,郑徽恍然大悟,阿娃所说的都是假话。她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不是毫无作用的开玩笑,是故意讽刺他怕读书、不上进!
于是他恼羞成怒了!拿起酒杯在砖地上碰得粉碎,虎着脸对阿娃说:“你真以为我只想玩,不想读书?”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把侍儿们都吓傻了,小珠更是“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只有阿娃很镇静,自己离座弯腰去拾那酒杯的碎片。
郑徽发泄了怒气,立即承担了鲁莽一怒所需付出的痛苦的代价——懊悔、不安,而且大窘。想一想,只能从小珠身上做文章,他一把把她揽在怀里,用衣袖替她拭泪,一面赔笑道:“我不好,我不好!小珠,别生气,下次我再也不会这样子了!”
自然,这些赔罪的话,是说给阿娃听的。
“绣春!”阿娃平静地说,“一郎醉了,你拿饭来吃吧。”
这表示不准他再喝酒了,却说得不落一点痕迹。看到她匕鬯不惊,从容应变的手腕,郑徽在自惭以外,更生出浓重的敬意。
“小珠,乖,别哭了!”她又从他怀里把小珠接了过去,哄着她说,“一郎跟你闹着玩的,你不会去告诉姥姥吧?”
“我不!”小珠也很机灵,听懂了她的意思,这样回答。
“对了!”她又抬起头,看着那班侍儿说,“你们也记住了,谁也别到姥姥那里去搬嘴弄舌!”
郑徽默默地听着,内心发生警惕:李姥对自己怕已有不满之意!这原是可想而知的,第一,他没有能听她的话,如朱赞所希望的一般,大事交游,广通声气,她不免失望;第二,阿娃在中途一病几殆,她可能认为他没有把女儿照料得好,有所不满。现在再借酒使气,让她知道了说不定会数落几句,那是件叫人很难堪的事。
这样一想,他才发现阿娃是怎样地在维护他。因而在敬爱以外,更有无限的感激。
吃完饭,侍儿们收拾了残肴,点了茶汤,只剩下了他和阿娃围桌而坐。于是他赔笑道:“你还在生我的气?”
“我生你的气干什么?我很看得开。”
“何以谓之‘看得开’?这话费解。”
阿娃欲言又止,然后答了句:“今天不谈吧!”
听她的话外有话,郑徽非问个明白不可,“阿娃,”他说,“你知道,你我无话不谈的。我不对,你尽管说我,把话摆在心里,就是你的不对了。”
阿娃停了一会儿,答说:“我劝你用功,你不大愿意听,我只好看开些了。难道我真还逼着你背书不成?”
“原来是为这个!”郑徽狠一狠心说,“好,我听你的话就是了!”说着站起身来,往外就走。
“你哪里去?”她一把捞住他的袖子问。
“我到别院去做夜课。”
“你这个人就是,这样经不起一激。”阿娃有了从他砸碎酒杯以后第一次出现的笑容,“要用功也不忙在这一刻,再坐一会儿。”
他再有坚强的意志,也不能不屈服在她的柔情之下,然而那柔情也是一种激励,可以使他平矜去躁,冷静地应付任何困难。
“我刚才实在是生我自己的气。”他说,“想想也没有什么,‘五经正义’都是我读过的,能静下心来,用上半个月的功,至少十分之七八总能背得下来。”
“是嘛!”阿娃鼓励他说,“我想想也没有什么事能难得倒你。”
“就有一点,我在别院老是惦念着你,总想到西堂来看看。”
“从明天起,你就回到西堂来,也看不到我。”
“怎么?”
“有十几天的‘传坐’,不能不去。”
“什么叫‘传坐’?”
“这是长安的风俗。”阿娃答道,“一过年,亲戚朋友,排定次序,轮流请客,称为‘传坐’。明天开始,第一个做东的是王四娘。”
“那可以看到素娘了,韦十五也会去。不过——”郑徽下了决心说,“我不去!”
“我也不劝你去,因为不方便。”阿娃说,“我们家初十请客,到那天,放你的学,陪韦十五郎玩一天。”
“这样好!”郑徽欣然答应。
从第二天起,因为知道阿娃不在家,便也死心塌地,把全副精神放在书本上了。天资高人一等、记忆力也不弱的郑徽,只要心无旁骛,读书的进度极快。但是,孔颖达的疏解实在太多了,要一字不遗地背下来,对他确是个太沉重的负担。
初十一早,他照常在别院用功。午后,三曲娼家,老少两辈,陆陆续续地到了,属于“假母”的那一班半老佳人,被招待到李姥姥院里;小一辈的聚集在西堂,做阿娃的客人——其中包括素娘、阿蛮,还有小娇娇。
郑徽自然周旋在西堂的脂粉丛中,听一片莺啼燕语,乐不可支,恼人的什么“正义”,早抛在脑后了。
接着,韦庆度到了。阿娃的客人几乎他没有一个不熟识的,但是,他只是招呼了一遍,便悄悄对郑徽说:“我们找个地方去坐。这完全是她们‘同业’聚会,有许多话,不便当着局外人说,我们别在这里惹她们的厌!”
郑徽这才明白,怪不得那天阿娃说“不方便”带他到王四娘家去,原来为此。
于是,他们在别院煮茗清谈。自然,谈话中心是即将到来的进士试。
“你知道没有?”韦庆度说,“有了日子了,正月十七受学,十九入闱。大概明后天就有正式通知发出来。”
郑徽对于进士试的一切规矩,还不十分了解,便问:“受学有什么仪注?”
“那不过表示受过国家的教育而已。”韦庆度说,“十七那天,黎明到国学报到,先谒孔子木主,然后国学博士讲一章书,愿意质疑就开口问一下,如此而已。不过仪式虽简单,却很隆重,宰辅以下,都要来观礼。”
“入闱呢?”
“第一场比较苦,戒备森严,身上统统要搜到,遇到监察得厉害的,要脱了鞋帽搜查,狼狈得很。”
“国家开科取士,所以求才,这样视之如盗贼,太不成体统了。”郑徽很不满地说。
“那可没有办法。第一场帖经,要防夹带,不能不这么做。第二、三场试杂文和策问就好了,搜也搜得不严,供应也周到。”韦庆度停了一下又说,“这里就看出进士值钱来了,‘明经’科就没有这种优待,闱中连茶汤都没有,渴了只好舐砚台水,所以一个个嘴唇鼻子都是黑的。”
郑徽大笑,笑完了不免又感慨警惕,一朝金榜题名,“明朝莫惜场场醉,青桂新香有紫泥”,旁人只看到他们春风得意,又哪想到换得这一天的风光,是付出了多少辛酸?
这是个很深的觉悟——树上的果子,先酸后甜;田里的五谷,不是力耕,何来丰收?天下多少才智之士,在争夺一名进士,正因为得来不易,金榜题名之日,才会感到人生至乐。
于是,郑徽奋勇攻入了书城,勇猛精进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甚至在梦中也常因为背不出一句《左传》或《礼记》而惊醒。
阿娃忙于酬酢,因为足迹不出三曲,没有宵禁的限制,所以每天都很晚才回来。一到家,她必定先到别院悄悄窥探一番,看到郑徽一灯荧然,琅琅书声,心里自然非常安慰,但也不免怜惜,怕他累出病来,只好一再嘱咐贾兴,当心他的饮食起居,同时把绣春留在家里,代替她照料别院的一切。
“传坐”到正月十四中午,暂时作一结束,因为上元节到了,家家户户要夜游看灯。
郑徽却浑然不觉,他只数着日子检查自己的进度,只恨时间过得太快,全未想到其他,甚至阿娃的翩然到来,他都有意外之感——除了读书、背书以外,这几天他对于任何事物的反应,都是迟钝的。
“请坐,请坐!”他站起来招呼,行动有些慌张,就像突然遇见一位什么了不起的贵宾似的。
“你怎么跟我客气起来?”阿娃笑着说。
这熟悉的笑容,使他恢复了正常的反应,想一想,自己也有些好笑,他凝视着她的脸说:“奇怪,我对你好像有点陌生!我们才多少时候没有见面?”
“四天。”
“对,对,四天。从那天韦十五来过以后,我就没有到西堂去过。”
“我可天天看见你。不过不敢惊扰你,只在门外望一望。”
“啊,我竟不知道。”郑徽说,“这几天玩得好吗?”
“好是好,可惜没有你在一起。”阿娃接着又说,“这几天你太累了,今天歇一歇,我们看灯去吧!姥姥也说,你该去散散心,这么日日夜夜死啃着两本书,怕弄出病来,反为不妙。”
这几句话,在郑徽已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不要紧!”他说,“十九就要入闱,这三部书我才弄熟了一半,一看灯,怕又把心玩野了,前功尽弃。你一个人去吧!”说着拉过她的手,轻轻地抚摸着。
“好!”阿娃点点头,“既然如此,我也不去看灯,在家陪你。”
“不,不!”郑徽极力反对,“你去玩你的,而且要痛痛快快地玩,要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反而不能好好地读书了。”
阿娃了解他是出于本心的实话,柔顺地依从了。但事实上她只是留在西堂——他这样用功苦读,她不忍丢下他一个人去享乐。
“你们都看灯去吧!”等阿娃一走,郑徽告诉贾兴说,“一年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金吾不禁,彻夜通行。长安的灯,真是‘酥油香暖夜如烝’,你们难得来一趟,不可不看。”
“这里不能没有人侍候,我们分班去吧!”贾兴说。
“不必,不必,都去。”郑徽一向很体恤下人,“你们辛苦了一年,难得有个自由自在的日子,我给你们钱,要喝酒什么的,尽管自己去找痛快。”
他开箱子取了四贯钱,叫贾兴去分,每人一贯。数一数余下的钱,已不到二十贯,不由得悚然心惊,父亲给他的费用,预算着足够维持两年,现在看来,半年就完了,这样挥霍未免愧对父母。
悔之无益!他想。只巴望发榜以后,高高地中一名人所艳羡的进士,那就可再向家里要钱了。
这样想着,他更是死心塌地埋首在那两部“大经”和一部《论语》之中。三天的元宵佳节,一入黄昏,长安千门万户,家家悬挂着争奇斗巧的各式花灯,照耀得如白昼一般。坊里间,笙歌沸腾,游人如醉,连好静的李姥都忍不住要去逛一逛,只有——
只有郑徽,对于别院墙外,一部部声韵悠扬的鼓吹,一阵阵游人的喧阗笑语,恍如未闻。
还有阿娃,在西堂独对廊下的花灯,以一颗柔情万缕的心,遥遥为别院的郑徽做伴。
正月十七,在国学行了“受学”的仪制,散出来时,看到朱赞,郑徽内疚于心,避了开去。又看到韦庆度,两人站住脚说话。
“元宵那天,我以为你会来,在家不敢出去。”韦庆度说。
“从那天你来过以后,今天是我第一次出门。”
“在家苦读?”韦庆度说,“看来是有备无患了!”
“很难说。”郑徽摇摇头,“洛阳之行那一个月,没有能好好用功,是我的一大失策。”
“现在呢?有几成把握?”
“谁知道?得要试一试才好。”
“走。”韦庆度拉着他的衣袖,“上我那里去。”
在韦庆度精致的书斋中,两人互相执经背诵。韦庆度虽非熟极而流,但多想一想,总能正确无误地背了出来。郑徽就不同了,他没有确切的把握,自以为背得对了,其实还有一两个字的错误,有些,他已自承错误,韦庆度却又说是对的。
“我糟糕得很呢!”他忧虑地说。
“你有七成了,帖十通四,就可及格,有七成把握,还怕什么?”
“万一出题范围,在我那没有把握的三成之中呢?”
“世上的事,哪有万全之计。”韦庆度安慰他说,“而况,至不济还有‘赎帖’一条生路。”
郑徽听他这样一说,隐隐就有种有恃无恐的感觉,“尽人事而后听天命吧!”他以很豁达的语气说。
“对了!”韦庆度建议他,“明天好好休息一天,心无渣滓,纯任天机,临场的时候,才能从容应付。”
第二天他真的去玩了一天——阿娃在家,由李姥指导着替他准备考篮,没有能陪他去——他看云,听水,登大雁塔去眺望终南山色,借以活泼天机。但是,他总有些惴惴然,不知怎么,患得患失的心理,再也推不开、抛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