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沒有科舉取士的朝代,名聲就是一切,任何未入仕的人都會以揚名為目的,不論這個名是賢名還是孝名,能傳出去就是好名聲。
而如果在詩會上得章豐釗點評誇讚,那便是最有效的揚名。
雲煦澤心知來參加詩會的才俊仰慕章豐釗的名聲,但若說他們沒有替自己揚名的想法,雲煦澤可不信。
章豐釗道:「能入老夫眼可不容易,他們恐怕要失望了。」
雲煦澤笑道:「他們失望,本王可不會失望。」
能得章豐釗誇讚的人必然不凡,對方不可能願意留在高平這個小地方,雲煦澤也不可能沒眼力見地去打對方的注意。
章豐釗明白雲煦澤的心思:「王爺把握好尺度便好。」
雲煦澤點頭:「先生放心,本王有分寸。」
他只需要有治理之才的人,一些雜事可以交給小吏去做,但主官必須要有拿主意的魄力,同樣得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總體來說,雲煦澤需要的人並不多,所以他雖然渴望人才,但也不會什麼人都要。
當然,借著這次詩會,不管怎樣,他都要拿下幾個人才,不只是為了南夷島儲備人才,還有平衡高平世家的心思。
如今王府屬官除了蔣晟陽和祝雲平,其他人全是高平家族子弟,這種現象現在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雲煦澤威望正甚,誰也不敢搞么蛾子。
但云煦澤總要為今後考慮,他能壓住世家,並不代表他的後代能壓住,當初大康太祖想利用藩王平衡世家,便是擔心子孫後代被世家鉗制。
很多時候,身處的位置不同,想法也不一樣。
雲煦澤其實也沒有刻意去想,但夜深人靜時,總是會莫名想到以後的事,他明明才十六,但已經為後代考慮,這就很離譜。
搞平衡這件事,真不是疑心病重的人才會做,只要身居高位,自然而然便想到這件事。
......
不論是純粹仰慕章豐釗,還是為了揚名,隨著詩會的消息傳開後,高平城內陸陸續續有外人到來。
眼看著進入十一月,天氣開始轉冷,但高平城的熱鬧驅散了這股冷氣。
風月樓,二樓雅間
幾個穿著華麗常服的年輕人坐在窗邊,看著不遠處正在修建的鳳棲樓,驚嘆道:「已經看了幾日,我還是不敢相信這鳳棲樓竟然修得這麼快,那種叫水泥的東西當真是神物。」
鳳棲樓幾乎是一天一個樣,清匠司全權負責鳳棲樓的修建,他們召集了大量工匠,又有水泥和紅磚源源不斷地供應,建造進府極快。
連高平百姓都看得一愣一愣的,更別說這些外來人。
「先是瓊漿玉液,現在又是水泥,這位就藩前默默無聞的謹王在來到高平後,總有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