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煦澤啞然。
章豐釗道:「百姓見識短淺,他們想不到太遠的事,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王爺若想讓百姓心甘情願送孩子讀書,需要讓他們覺得讀書有好處,這個好處必須大到讓他們甘願家里少個人幹活,也要送孩子去讀書。」
雲煦澤突然想到後世有些窮苦地方的人,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上學,因為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無數的寒門貴子告訴他們這是可能的。
甚至不提現代,在科舉時代,尋常百姓寧可縮衣短食,也要送孩子讀書,是因為書讀得好可以當官,他們有盼頭。
可現在呢?
大康大大小小的官職都被各個家族掌控,尋常百姓連個小吏都當不了,這種時候,他們讀書有什麼用?
雲煦澤陷入沉思,現如今的大康就是皇室和世家共治天下,他改變不了這一現狀,也不可能大刀闊斧地進行科舉改革,現在還遠遠不是時候。
可不能當官,雲煦澤該用什麼理由讓百姓願意讀書?
雲煦澤漸漸有了注意。
因為他想起了後世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個特別好的待遇——包分配。
雲煦澤就不止一次羨慕那時候的大學生,不用自己費心投簡歷找工作,國家直接幫忙解決。
雲煦澤打算借鑑這個辦法,凡是能從書院順利畢業的學生,都由王府負責分配工作。
有雲煦澤這幾個月積累的名聲,百姓們應該會願意把孩子送到書院。
因為不論是工匠的待遇,還是鹽場工人的待遇,都讓百姓們知道只要能為謹王做事,吃喝就不用愁了,工錢還不低。
雲煦澤心裡打定主意,便把這個想法告訴章豐釗。
章豐釗摸摸鬍鬚,點頭道:「王爺這個想法不錯,應該可以一試。」
這時候雲煦澤掌控高平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他擁有試錯的機會,沒有人會站出來質疑他。
章豐釗問道:「辦學需要的書籍還好說,王爺打算去哪裡找教書先生?」
雲煦澤笑道:「本王既然承諾幫從書院畢業的學生安排工作,那書院便和太學大不相同,學生不需要學習太多知識,什麼琴棋書畫,吟詩作對,他們統統不用學,他們只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識字,二是確定自己今後想做什麼,然後專門去學習那項技能,等達到畢業要求,便可以申請畢業。」
他已經想開了,因為世界背景不同,雲煦澤不可能在這時候實行科舉制度,而且家族子弟的學識遠超尋常百姓,尋常百姓和他們比沒有任何優勢。
如此一來,還不如另闢蹊徑,辦一所職業書院,有針對性地培養雲煦澤需要的人才。
這些人既有能力,又對雲煦澤忠心,他用起來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