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晟陽道:「王府承諾凡是從書院畢業的學生都可以安排活計,那學生的年紀不能太小,不如以十四為限。」
值得一提的是,大康朝規定,男子從十四開始服力役,每年一個月。
雲煦澤幾乎第一時間想到力役,道:「再加一條:凡是書院的學生,在書院讀書時,可免除家中所有人的力役。」
章豐釗曾說想要讓百姓心甘情願地送孩子去書院,就得讓他們看到其中的利益。
還有什麼比免除力役更直接的好處嗎?
李浩成道:「如此一來,百姓們為了進書院怕是要擠破腦袋了。」
從一開始他們就知道這書院是為普通百姓建的,和各大家族沒有關係。
竇林鑫更輕鬆了,他幾乎可以肯定這次拆遷不會再有阻礙。
祝雲平問道:「那上限應該定為多少歲?」
高濟才道:「不如定為二十,男子二十及冠,及冠後就會成家立業,應該沒心思再到書院學藝。」
金旭堯卻不認同:「下官覺得不應該有上限,只要能通過入學考核,多大年紀的學生都可以入學。我們不能保證少年郎就更有能力,應該給每個願意學藝的人機會。」
蔣晟陽也道:「高大人忽略了一件事,尋常百姓不會等到及冠後再成親,他們通常十幾歲便會娶親。」
高濟才苦笑:「是下官考慮不周。」
雲煦澤比較認同金旭堯的話,道:「那就不設上限,只以十四為限。」
有雲煦澤拍板,入學年齡這事就算定下。
隨後進行下一個議題,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學院的先生要去哪裡找。
按照雲煦澤的設想,書院分為三大課程——墨學,農學和醫學。
墨學的人最多,因為凡是手工業者都可以尊墨子為師。
但想要找到熟讀墨家典籍的先生可不容易。
農學就更難了,高平遍地都是會種地的農夫,但其中正兒八經度過農書的寥寥無幾,百姓種地更多靠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
百姓的經驗雖然更實用,但他們不能教學生,因為他們說不出子丑寅卯,更無法將他們的經驗用於改革。
仔細一想,反倒是醫學課程的先生更好找,因為凡是能出診的大夫,都是熟讀醫術的,他們都有教學生的能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