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好處就是,婦人們敢走夜路了。
趙氏生在棚戶區,長大後嫁的人也在棚戶區,嫁人後生了兩個小子,一家人緊緊巴巴地擠在一間小屋裡,家中郎君只是飯館的雜役,一個月只有幾十文,養活這一家人很是不易,根本沒錢蓋房子。
明東坊因為被稱為棚戶區,但凡有正經活計的百姓都不會住在這裡,因此這裡地廣人稀,各家的房子都是自己弄的,只要有錢就可以加蓋。
但他們連活下去都費勁,怎麼可能有錢蓋房子。
但現在不一樣了,趙氏緊緊身上的棉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暖和,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一個笑容。
這會兒正是用完晚飯閒聊的時候,幾個婦人坐在屋裡說話,透過窗戶看到趙氏走進小巷,走出來問道:「李大郎家的,那成衣坊活計如何?能給多少銀錢?」
沒人在乎活計累不累,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能賺錢就是最好的活計,至於多苦多累,並不在他們考慮當中。
趙氏也不瞞著鄰居,道:「管事說一個月一錢。」
「一錢?」
婦人驚呼出聲:「竟然這麼多,我家郎君一個月也才半錢,還經常被剋扣,有時候還沒活干。」
棚戶區的百姓一般都找不到什麼好活計,只能幹最苦最累的活,而且賺得還不多。
「早就聽說那單掌柜在我們這兒招工給的月錢不少,我本來還半信半疑,沒想到是真的。」
明東坊在外人眼裡不大,但這些小巷裡的婦人沒有活計,認知面也就是小巷附近,聽到的消息很多,但半真半假,誰也不敢全信。
「我們里長的侄子就在單掌柜那裡做工,里長那麼精明,如果不是賺錢多,他會把自己侄子塞進去?」
方才天暗沒看清,等趙氏走近些,她們才發現趙氏身上竟然穿著新衣服。
「李大郎家的,你買了新衣服?」
注意到這一點,有些人臉色有些怪異,大家都住在一個巷子,誰家的情況都很了解,李大郎家就只有李大郎一人有活計,他們家可買不起新衣服。
而且看趙氏身上的布料,一看就很好,根本不是他們這些人能買得起的。
那這衣服是哪裡來的?
幾個婦人的思維還沒發散,趙氏的話就打斷了她們的胡思亂想。
「這是棉衣,是我們成衣坊縫製的,整個洛京只有我們成衣坊有。」
雖然只在成衣坊做工一日,但因為成衣坊待遇好,也不會對她們打罵,趙氏已經有了與有榮焉的感覺。
「掌柜心善,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件棉衣,可以用月錢抵帳,這棉衣可暖和了,我一路走過來,不僅不冷,還有些熱呢。」
如今已經是傍晚,天氣越來越冷,再過一會兒外面就待不下去了,百姓沒有娛樂項目,天冷了更是會早早休息。
如今她們有心情閒聊,還是因為家中都買了煤爐,有了取暖的東西,百姓們就不願意這麼早就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