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這詞本來是誇讚夫子學識,卻被我稍稍調動順序,拿來當做篇名,還在裡面借綽奇的嘴來嗶嗶叭叭。
離開崇州的時候默默許願,明年一定要來看看罨畫池的銀杏,可是接下來這兩年因為疫情,到底沒能如願。
人世間很多事不就是這樣,往往想得很好,往往不能得到。
關於he和be,其實一開始想的完全是一個he的故事,畢竟生活太苦,總要來一點甜。王子和公主總要在一起吧,幸福地生活,多好!
可是這本真的很奇怪,越寫我越糾結,be成了一種順理成章,正如在文中無數次提到的,沒有辦法。
我之前不是很相信什麼筆下人物有性格,有什麼性格啊,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難道不是如意如意遂我心意?後來發現我錯了,因為我不能違背自己,穿花尋路,以為能夠柳暗花明,最終兜兜轉轉,被引上必然的結局。
寫到後面我也覺得不滿意,可是對著電腦,我發現我無能為力。我想應該有激烈的爭吵,糾纏,應該她逃他追她插翅難飛,轟轟烈烈,愛恨情仇,可是最終寫成了這個模樣,沉默變成了最鮮明的底色,總讓人感覺差口氣。
這種沉默的底色大概也是皇帝的底色,作為一個君主,要做的無非就是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
他大多時候循規蹈矩,我寫過很多次,他在旁人眼裡是高高在上的肅穆佛像,是端莊自持的君王,只可遠觀。他在,仿佛祖宗在,規矩在,法度在。於是人們常常忘了他也該是一個少年,一個活生生有愛欲的人。
也許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曾經有。所以我特別愛他寫浣花溪上那一段,特別愛他祭天那一段,特別愛他衝出宮門,跪在慈寧宮殿前那一段。他在為了自己的愛欲努力,掙扎,想要突破,想要夠到,雖然從一開始他就註定夠不到。
在冰冷的器物之中,那個帝王也曾小心翼翼地,寫下一點自己不肯輕易袒露的柔軟,感受到鮮活的氣息。
雖然千百年後,他的子孫後代,都永遠不會知道,於是他也變成了畫像中面目模糊的某一個,冠上很長的讚譽之號。
以至於有時候可能會覺得他窩囊,他的確很多事情做不得,因為要考慮顧及很多,失去了快意愛恨的能力,化作一以貫之的沉默。因為明知她很好很好,試圖想要夠到,又不希望美好隕落在自己的手上。沉默與尊重,是他自己的保護方式。
再者我真的很想解釋一下關於男主把女主家流放這個點,可能是我沒有寫清楚,托鄂的證據告到他面前,他只能這麼做。就好像堂下有人拿著完好證據狀告,不判好像都是個狗官。
那時自然也不會知道,之後的種種糾纏,就在這一個不得已而為之卻又不得不為的決定之下,早已埋好因果與結局。
因與果,說不清,帶著宿命與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