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消息靈通人士確定了一點:祝纓是簡在帝心的。
這事兒沒得爭,魯王謀逆,祝纓把握住了機會。
皇帝生了一場大病,就要給予信得過的人更高的位置,就像當年先帝把姚臻放到吏部尚書的位子上一樣。
祝纓卻不想接這一攤子破事。當年,她還是個小破縣令的時候,覺得整個朝廷挺好的,一個龐然大物,穩重如山。官越大、管的地方越大,才發現這朝廷也爛。
她當刺史的時候,跟戶部討價還價,覺得朝廷見天從她們地方上收這麼多的錢糧。後來才知道,裡面到處都是窟窿,以前年景好、沒有大開銷還能糊得住,現在……
在地方的時候,她可以跟戶部賴帳。如今自己管戶部,要怎麼平帳?!!!
祝纓忙出列道:「不敢。」她誠懇地向皇帝解釋,說自己「年資淺薄」,不敢接這麼大一個活兒。自己的使職還沒交割完,而且她還是大理寺卿呢,那個活兒幹得更順手。得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
竇朋急了:「什麼大理寺?施季行這兩年不是暫代得挺好麼?還讓施季行以少卿暫管!」
皇帝也覺得竇朋說得對,道:「卿不必過謙,你是國家棟樑,沒有比你更合適的啦!」又大力誇獎竇朋,「你看,竇相公不戀棧權位,以戶部相托,你如何能忍心讓他再操勞呢?就你啦。你們說呢?」
竇朋是願意的,太子也說:「陛下說的是。」
冷雲等人巴不得祝纓再升一升,鄭奕等人更是希望「自己人」腰杆再硬一些。冼敬等人也沒有反對,如果祝纓都不合適的話,那其他人就更能被挑出毛病來了。
最不樂意的是祝纓本人,皇帝卻對她說:「你一向勇於任事,不是說過不挑活的嗎?」
嘿!他腦子突然就好使起來了。
祝纓見狀,不好當面硬槓,只好安靜低頭裝恭順。心裡打的卻是一個「我先去摸摸底,如果不好干,找你們談妥了條件再說」的主意。她現在還不了解戶部的整體情況,一頭扎進去怕被坑了。
皇帝高興地說:「這就對了!你有功,也當表彰獎賞。」
祝纓又說:「不敢。北上之前,臣寸功未立,陛下加臣金紫光祿大夫,臣當是預支的。如今是臣來還功課。請陛下對將士們論功行賞,臣已經得到該得的了。」
皇帝笑眯眯地:「不必過謙。」
昨天他只賜了個宅子,到吃晚飯的時候才想起來:誒?我光給出去個宅子,其他的還沒給呢!
今天就給補上了,從來軍功最重。鄭、冷兩家本來有爵位,就是升格、增加食邑。祝纓頭回立功,就給個爵位。
祝纓又推辭:「比起國初的功臣們,臣些許微功不算什麼。」高了她就不肯要了。
皇帝給了她一個子爵,食邑兩百戶,祝纓這才接受了。
皇帝頗覺稱意,又命兵部、吏部把她奏報的請功奏本儘快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