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跟你去買星爸爸咖啡一樣,如果你第一杯咖啡買的時候是三十五元,你就會覺得這家店的咖啡就是這個價,如果有新品,在三十五到五十範圍內仿佛都能接受。
但如果你買第一杯星爸爸的時候疊加了很多的優惠券,最後這杯標價三十五元的咖啡到手價是十七塊錢……你就會覺得以後買星爸爸的咖啡,如果最後結算價格超過二十,那這杯咖啡就不值得買。
所有項目的第二部 也是這樣。
有第一部 的標價擺在那裡,就像是一個參考價一樣,各大合作商當然會因為第一部大火的原因給出一個比第一部更高的價格,但他們也一樣會參考第一部的價格,在這個基數上增減。
「但如果我們投拍的是一個全新的項目,那這個價格就是天馬行空的了。以我們影視部如今每部作品都大火的戰績,我們完全可以把價格喊更高,讓同樣這筆錢的投資回報率更高。」
這解釋了為什麼苟董和貝總會叫停影視部和綜藝部籌備第二部 的項目,讓他們改製作一個新項目的原因。
「而我們所有人都知道一個理財概念,就是當把錢拿出去投資會獲得的投資回報率遠高於放在銀行吃利息的時候,那麼你的猶豫多一天、你的錢放在銀行里多一天,那都是在虧本!」
所以在藍導和黃製片的眼裡,苟大頭會那麼急切的要整個劇組動起來、趕快把帳上的錢給花出去的理由就很合理了——人家領導那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賺錢!越早把錢花出去,就能拿到越多的回報,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白編劇在兩位小夥伴的洗腦下,也逐漸迪化。
她覺得苟大頭雖然平時表現非常狗,但他應該不至於拿自家公司如此巨大的一個投資項目(鑑於這部劇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又要有古代場景又要有現代場景,影視部眾人很清楚這裡面的投資絕對會很大)來開玩笑。
那是不是意味著,大頭說的那個「三個劇本融一融」的建議也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的真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呢?
要知道苟大頭雖然是個傻白甜,架不住他身後還有貝總為他出謀劃策啊!
大頭腦子一根筋,但貝總是他們公司上下公認的腦子轉得快、投資眼光非常準、唯一的問題就是說話特別謎語人的娛樂圈優秀領導。
那假設我剛才聽到的那條建議不是苟大頭講的,而是出自貝總之口……
白編劇琢磨著。
貝總說了什麼?
貝總說,再挑一本小說,隨便挑哪本,作為這兩本小說主線劇情的輔助,把版權買回來一起融。
隨便挑哪本,作為這兩本小說主線劇情的輔助……
作為這兩本小說主線劇情的輔助……
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