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蓉沒有開口讓他坐下,賀遠舟只能站著等,直到她放下茶杯,張口問他:「你最近是怎麼回事?」
他聽到這句話的第一秒,居然有種久違了的感覺。
賀蓉一向是用這樣的語氣跟他說話的,說命令式不太好聽,只是刻板的指令。就像是把一輛在路上突然拋錨的汽車送進修理廠,問對方這輛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不幸的是,不僅是車不明白,現在恐怕連修理公司也不明白到底出了什麼差錯,賀遠舟抿了一下唇,心底突然產生了一種荒誕的笑意。
好在他已經二十五歲了,面對這樣的質問並不會再感到沉重,只覺得麻木。
賀蓉並不是一個會經常發火的人,相反,她的教育理念比所有人都更科學,她會閱讀大量的教育學書籍,會用嚴密的措辭跟他講道理,會給他規劃一切合理的飲食與作息安排。
唯獨有一樣,賀遠舟意識到,那是她先天的不足。
她並不擅長愛一個孩子,直到他長大後,建議她自己去做一次心理諮詢,賀蓉才終於意識到這一點。
但是她沒辦法改變這一切,當初生下他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她的工作更順利一些。在一個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行業摸爬滾打,她自己卻沒有一個孩子,這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她得要有,而且要有一個優秀的、能讓她以此為背書的孩子。
至於什麼愛不愛的,這對大部分的東亞家庭來說都太高貴了,賀蓉產後三個月就急於回到原先的崗位,除了一年換一個的住家保姆之外,根本無暇顧及他。
她需要的只是孩子,她沒有給自己找一個丈夫,和父母的關係也早早破裂,只能建立起一母一子的家庭。
是一個結構和成員都極度萎縮的家庭。
從賀遠舟記事以來,賀蓉給他的感覺就只有陌生。極偶爾的情況下,她來幼兒園接他,需要老師牽著他強塞進她手中,一邊提醒:「遠舟,你媽媽來了。」
也正是因為陌生,他甚至連厭惡她的感覺都沒有。
更弔詭的是,這反而是賀蓉最樂於見到的一種親子模式,她不太習慣和他親近,甚至為此感到手足無措。小時候他從書桌下面爬到她腿上,她會像看到一隻蠕蟲或者什麼東西,停頓片刻後,喊保姆趕緊把他抱走。
賀遠舟以前看到過賀蓉走訪山區時跟山裡的留守兒童一塊兒合的影,她抱著那些皮膚黝黑的孩子,臉上露出的笑容要比她面對自己還真切的多。
太久沒見到她了,賀遠舟的思緒一下子拉得很遠,連自己也沒意識到眼下的沉默持續得過久,到了會讓她發火的邊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